今年3月22日晚,北京二七剧场,话剧《炉火照天地》正在上映。当舞台大幕缓缓拉开,马钢9号高炉在蓝色背景的掩映下雄伟壮观,钢筋铁骨的造型、沧桑恢宏的气势,一下把观众带入了时代场景。
剧中男主角陈钢的扮演者,来自马鞍山市艺术剧院黄梅剧团的演员查子竹表示,“作为一部工业题材的话剧,我们希望通过三代人的接力传承和发展,把不怕挫折、勇于挑战的马钢精神传递给广大观众。”
1000公里外,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中国宝武马钢公司园区内,一件件国之重器正从这里走向世界。
马钢新特钢1号转炉
一炉钢水150吨
宝武马钢新特钢工程项目,各种形状的钢制桁架林立,粗大的管道在钢制桁架里扭曲穿行,大型吊装设备的钢丝绳一条条垂下来。在这巨大的看不见边的钢铁丛林里,看不到具体的施工机械,但是能听到传来施工的机器声,还有耀眼的焊花不停溅落。
马钢新特钢1号转炉,一个巨大的钢制炉体正在缓缓转动。宝武马钢特钢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就是马钢新特钢1号转炉,去年11月份刚刚进行过倾动仪式。一次可以“吃”下150吨钢水。
据介绍,新特钢工程项目是马钢“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体用地面积约为68.5万平方米。
项目计划总投资92.69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计划于2023年6月底前投产,二期工程计划于2024年12月前投产。
该项目设计年产钢320万吨,钢坯315万吨,其中中棒100万吨,线材及大盘卷115万吨。产品重点瞄准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非调质钢、合金冷镦钢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同时结合马钢整体信息化实施方案,设计配套了智能装备、集中控制、远程运维,努力提升系统“四个一律”和智慧制造水平。
新特钢“新智造”智控中心
让生产前后方一键互通
马钢特钢智控中心内,数十面大屏幕在三面墙上排开,每一块大屏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产线和生产工序。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即可对项目全产线进行远程操控、集中管控。在未来,特钢公司将被打造为高效益、高效率、高科技的高质量智能工厂。
该智控中心集全产线远程操控、集中管控、智慧应用于一体,是优特钢行业首个集钢轧一体、进驻产线最多、规模最大的智控中心,创造了诸多第一。
其智控中心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工厂平台, 构建马钢特钢边缘数据节点,打造智慧化数字服务器机房,实现工序互联互通,数据融合共享;实现生产可视化、全厂3D可视化动态模型、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智能安全、移动APP;实现电炉远程炉膛温度判定、电炉远程看渣、转炉一键炼钢、LF一键加料、RH一键精炼、连铸品质异常自动判定、质量一键式分析;实现优棒示范产线自动进钢、自动烧钢、自动轧钢、设备工艺精度评价、轧制规程的管理和优化、操业导航等,特钢智控中心拥有50多项先进应用技术。
“它实现了工序的互联互通,数据融合共享,组织扁平化,操作集中化,管理专业化,智慧化指数大幅提升。”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设备管理室工作人员介绍道。
该项目承接“中国宝武优特长材专业化平台公司”新的战略定位,着力把马钢打造成为中国宝武优特钢精品基地而实施的重大技改工程项目。
转型升级 填补国内空白
今年年初,马钢获得H型钢产品出口订单超5万吨,出口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其中重型H型钢产品1.5万吨,实现新年出口“开门红”。
2021年,由马钢集团研发的超低温韧性Q420级热轧H型钢成功试制,实现全球首发。马钢通过技术创新与流程创新,替代了镍合金化设计,成本更低;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更优,可以满足全球高寒地区大型结构用钢和全天候铁路运输等极冷地带及专业需求,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大型工程项目用钢材料的国际竞争力。
自2020年4月28日,国内首条重型热轧H型钢生产线,在马钢建成开始试生产以来,改变了少数国外钢企瓜分全球重型H型钢市场的现状。为世界建筑、铁路、桥梁、海洋、电力等领域的高端需求提供“马钢方案”。
2015年,马钢技术中心型钢团队围绕耐候热轧H型钢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加工性能开展了攻关实验。团队在满足上述性能需求的同时,使产品的耐候性能提高了40%,全面替代了以往的低合金产品。使马钢国内铁路平板车大梁用耐候热轧H型钢市场占比达到90%。
1998年7月4日,马钢建成我国第一条热轧大H型钢生产线,20多年过去了,“马钢热轧H型钢 ” 已成为国内外颇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品牌。累计开发近百余个牌号、数百多个品种规格的热轧H型钢填补我国H型钢高端领域多个空白。
在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马钢针对自身H型钢技术装备所限,难于参与国内外一些重点工程所需的重型H钢竞争的实际,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优先安排资金着力建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媲美的重型H型生产线。致力打造国内首家全系列规格H型钢生产企业,推动国产重型H型钢的应用与发展。
(安徽商报融媒体见习记者 徐宏博 记者 常诚 实习生 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