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之动,骐骥之速,向“新”攀“高”,合肥高新区孕育出万千气象。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合肥高新区,参观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总书记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七年来,合肥高新区牢记嘱托,始终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坚持科技赋能产业,秉承“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聚焦头部企业,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如日方升。
模范生干在实处打响“声”“量”,引领新发展
从人工智能到量子信息,从先进制造到前沿科技,创新之箭,稳中高质量发展靶心,让合肥高新区在抢抓战略机遇中独占鳌头。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2022年,科大讯飞入选年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以41.61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53名。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聚集中科类脑、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在类脑研究等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
七年时间,合肥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企业新增62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新增5家,累计集聚企业超1000家,产值实现翻番增长达到600亿元,主要产品市场占比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国内市场份额达70% ,智能芯片等领域持续赋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合肥高新区,一条横贯东西的云飞路是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2022年,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高新区为共同建设单位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科技部、教育部批复的11个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
七年来,园区量子领域重大成果持续涌现。国仪量子推出世界上首台分辨率达到2.5纳米的商用可量产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突破长达47年的技术封锁;本源量子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可保存量子芯片的高真空存储箱,并已投入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使用……
排头兵锐意创新
瞄准“空天”,探索新增长极
4月24日上午,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国电高科天启合肥总部基地等九个空天信息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合肥高新区,为园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新签约的重点项目将进一步拓展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链,其产品将应用于环境检测保护、卫星通信、太空运输、智慧城市等领域。
今年1月5日,中科星图在合肥高新区举办“星图地球今日影像”发布会。该产品将综合多源遥感卫星的数据采集能力和高自动化的数据处理能力,卫星过境24小时内主动推送信息,生产订单24小时内快速交付成果,真正做到今日影像今日推送。这款产品的发布也宣告开启遥感数据服务主动时代,是合肥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优质硕果。
叩问苍穹,空天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发展新风口。2021年8月以来,合肥高新区瞄准空天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空天产业培育之路,空天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实现蓬勃发展。2022年,合肥高新区已签约落地空天信息项目23个,总投资超191亿元,汇聚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近70家,覆盖遥感载荷研制、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卫星通信协议设计等领域。
目前,园区初步形成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2023年,合肥高新区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计划建设空天信息产业专业化标准厂房,加速制造项目招引与科技成果转化。
领头羊加速聚集
聚点成链,激活新引擎
2022年,合肥高新区创建“链通高新”品牌,以平台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9个产业联盟协调合作,促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融通发展,实现园区经济、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三者共赢。
七年来,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截至2022年底,园区实现GDP1313.9亿元,是2016年的1.9倍,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15亿元,是2016年的1.6倍;规上战新产业产值1548亿元,是2016年的2.4倍;实现限上服务业营收551亿元,是2016年的2倍,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七年来,合肥高新区深耕精准医疗领域,多项核心技术达到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截至2022年底,合肥高新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余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540余项。
2021年,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录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光刻第一股,也是科创板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集成电路企业。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268家,产业链重点企业179家,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为核心,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为支撑,制造和配套服务为补充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先行者阔步向前
积蓄新优势,续写新辉煌
引才、育才、留才,合肥高新区有敢为人先的眼光和魄力,更有“用心培土、静待花开”的韧劲和胸怀。位于合肥高新区习友路的合肥创新院,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成果转化奖励、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创新改革,对海内外高端人才产生强大吸引力,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理化所、中科大等海内外知名院所引进高层次创业团队超过100多个。
2022年,“科大硅谷”开启建设元年,作为协同多元创新主体,联动周边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的示范工程,“科大硅谷”联合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资源组建全球校友事务部,广泛联络国内知名高校校友会。半年时间里,“科大硅谷”已对接校友超1000人次、各类投资机构超100家,目前在库项目400余个,落地项目70余个。
“中国声谷”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每年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名校毕业生近5000人。此外,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打造企业家培养品牌“高新区企业家大学”,覆盖近3000名企业管理人才;中国科大先研院创新多项人才管理机制,让高层次人才更愿意留下。2023年,先研院首届研究生即将毕业,已有近百名签约本地企业单位,为合肥乃至全省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七年来,合肥高新区不断提升人才安居水平,优化“养人”环境,启动全市首个职住平衡试点,累计建设投用公租房2万3千余套,每年财政安排1亿元政策资金发放安居补贴,为区内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家庭医生、学术休假等服务保障,让人才安心留下、舒心创业。如今,合肥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成为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漱冰濯雪,一路奔涌,非凡七年,合肥高新区不负嘱托,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步伐中奋力争先,在创新驱动的新征程上勇闯新路,聚力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科大硅谷核心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实现“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