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再测“风云”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5-16 20:51:39

5月16日,我国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的外场观测试验正式实施。据了解,本次试验是继上世纪末的第一次淮河流域试验之后,开展的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预计将持续4年左右。此后2027年至2030年为试验研究阶段,在持续开展外场试验的同时,重点开展综合研究。试验总体目标任务是解决多平台、多手段气象协同观测的难题,探究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新特征和影响机制,并促进流域气象预报预测和流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

“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同时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启动会上获悉,基于这种特殊气候条件背景和区域发展要求,于1998年和1999年夏季在淮河流域组织进行了气象、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

如今,距离第一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过去已经2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加,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等也正在发生改变,出现了一些未知的新规律和新特点,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如淮河流域2020年出现流域性大洪水,王家坝13年后再次分洪;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22年出现历史罕见夏秋连旱,这些气象灾害对流域内百姓日常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淮河流域试验所得到的成果和认识的规律,已不能很好了解这一改变,这就有待于借助新的观测手段和数值模式,开展新一轮的淮河流域科学试验。

据了解,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外场观测主要包括陆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云降水物理过程和水循环综合观测、大气成分与碳循环综合观测、淮河流域与上下游联系的适应性观测以及其他专项试验。通过实施外场观测将建立大气三维立体观测资料的数据集,研究流域能量平衡、水分循环和碳收支的新特征,对提升流域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兵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杨雪娇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