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5月18日当天和5月20日,安徽博物院新馆将连续12小时开放,“上演”博物馆之夜,“旗袍与女性文化展”等精品展览、特色活动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精品展览
馆藏唯一潘玉良旗袍惊艳亮相
5月18日上午,安徽博物院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合作推出的“雅·尚——旗袍与女性文化展”在安博新馆五楼开展。千姿百态的旗袍精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参观,不少观众特意穿上了旗袍前来“打卡”。
本次展览遴选了安徽博物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三馆旗袍精品,观众可以通过实物展品,了解20世纪20至40年代旗袍风格、造型,感受海派旗袍的时尚与兼收并蓄、徽州旗袍的温婉优雅。
展览中,安徽博物院馆藏“粉地凤戏牡丹真丝长袖旗袍”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流行旗袍的鲜明特征。袍身长度剪短至膝与脚踝之间,纹饰上虽然用传统的凤戏牡丹刺绣装饰,但明显简化,不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份。
另一件“满地提花缎无袖单旗袍”出自著名的“新新公司”,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件旗袍右衽立领,通体粉、红、绿、蓝等多种颜色搭配,绚烂如彩霞,令现场不少观众惊叹不已。
旗袍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女性从束缚走向解放的缩影。潘玉良、孙多慈、方君璧、胡蝶、阮玲玉……在展览中,众多民国女性画家、作家、学者、女明星的旗袍形象与精美旗袍同时展出。
展厅中央的独立展柜中,展出了安徽博物院馆藏唯一一件潘玉良旗袍,十分珍贵。潘玉良一生坎坷,1921年和1937年两次赴法国深造,受上海时尚风气影响,远离家乡的她对旗袍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潘玉良的作品中,“旗袍”不仅是东方文化的象征,表达了东方女性优雅娴静的审美情趣,也饱含了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欣赏旗袍,国际博物馆日期间,4月底开幕的“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仍在新馆热展中,“三星堆主题图文分展”还将在万象城等商场与观众见面。此外,一直以来备受观众喜爱的“江淮撷珍”专题展览,C位文物将再次换新,北宋金釦玛瑙碗将接棒坐上C位。
■特色活动
夜游博物院 “围观”释菜礼
不仅可以看展览,国际博物馆日安徽博物院还推出了系列活动。
5月18日晚19:20-20:00,安徽博物院新馆将举办“新安书院”入学典礼——“释菜礼”。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介绍,在古代,凡是初次入学的弟子,都要向孔子、先生行“释菜之礼”,不用牲牢币帛而以蔬菜、红枣等简单食材供奉。释菜礼一般在文庙或书院中举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祭祀先师仪典。
5月18日当天,安徽博物院新馆二至五楼还特别设置了梦笔斋、翰墨居、碧纸阁、雪砚堂、琴香亭五大分院沉浸式场景互动体验,观众可在此进行文房项目深度体验,自己动手制作一套文房用具。
5月20日晚,安徽博物院新馆还将上演一场安徽博物院×徽帮裁缝联名文创旗袍展示秀,带观众进一步感受旗袍的魅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