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频频面世、高端人才陆续落户、全球项目遴选入库……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平台之一的大健康研究院,如今已成为国内大健康研究领域最集聚的国家级公共平台。该院立足人类大健康体系下的生命安全和质量,通过有力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引进、成果孵化转化等一系列措施,瞄准靶向治疗、分子药物等尖端领域布局研究,聚焦打造国内高能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平台,也是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经开区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安全系列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
聚集人才成果频出
合肥市宿松路与观海路交口,一座新运行的园区内正在孕育中国生物医药的许多尖端研发成果。这里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成立一年多以来,不断发布研究成果,也有不少高水平人才选择在此开启新的事业。
今年5月中旬,该院发布2023年全球遴选项目征集公告,以全球视野遴选和支持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突破性的项目,并在2~3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具有较大的临床(市场)需求。
落地全球项目的同时,大健康研究院已引入项目成果不断涌现。
6月16日,由中国工程院和欧洲科学院双院士、大健康研究院院长田志刚教授团队创立的合肥天港免疫药物有限公司(简称“天港医诺”),其TGI—6双特异性抗体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将于近期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无同靶点的产品获批上市。
6月15日,朱书课题组在Cell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揭示食物抗原诱导免疫耐受机制。
6月13日,今年新加入大健康研究院的黄勇团队,正在实验室里进行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研究。他的团队正与药企合作,基于合成生物学策略建立通用的放线菌菌种改良技术,来提升工业菌种的生产效率等。
“这里给了我们研究者最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黄勇感慨。另外两位新加入的研究者也感同身受。
今年4月中旬全职加入的曾素玲,1991年出生,201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学位,2019-202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主要从事肠道微生物促进代谢性肝病致病机制及药物调控肠道微生物治疗代谢性肝病作用机理研究。目前她正在自主招聘研究团队,成型后就可以在大健康研究院提供的实验平台上快速开展研究。
今年6月初全职加入的周志伟是名“80后”,2011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8年初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聚焦细胞焦亡与肿瘤免疫的关系。他在接受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研发经费给得充足,还有从源头研发到应用转化一条龙的服务。”这是最吸引研究者的。
截至6月初,大健康研究院已从国际知名机构招聘近20位全职课题组长,大部分研究方向都是当今全球分子药物、靶向治疗等尖端领域,已诞生多项基础研究成果。
模式创新 配套保障
在大健康研究院3号楼公共技术平台,一台“Beacon单细胞光导系统”正在为研究项目运行。这台价值一千多万人民币的设备,全国仅30多台,安徽仅此一台,运行一次的费用高达数万元。
对于很多初创团队和企业来说,一次性投入高昂费用购买进口设备是不小的负担,这个平台给初创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持。平台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目前投入的仪器设备资产约1.7亿元,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非营利性开放平台。
共享,给了研发便利,也是大健康研究院创新发展模式的例证。
副院长姜精如介绍,该院由安徽省和中科院共建,2021年8月,完成省直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大健康研究院的建设原则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建设实体机构聚集人才,二是聚焦应用研究建设平台,三是发挥人才技术和平台优势赋能产业。”
对人才团队,大健康研究院作为国家级平台,舍得投入,给足支持。
“做了一辈子心脏大血管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我们想在关键技术难点上形成突破。”已经落户该院的合肥中科瑞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严中亚教授介绍,他也是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创始人之一。
2015年,严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专注于新型覆膜支架产品研发,为心脏大血管外科、血管外科提供介入微创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患病48小时内死亡率50%)及穿透性溃疡的开创性产品和技术方法。
大健康研究院对人才的支持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例如:该院对首席研究员的科研经费、薪酬待遇、安家费都是一人一议;资深研究员科研经费不低于1500万元,薪酬待遇120万元/年,安家费300万元;高级研究员、研究员、特任研究员也分别对应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上述人才在团队组建方面,均可自主聘用聘期制副高博士后助研等成员。
目前,该院多位高层次人才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支撑。2022年3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3人入选省级重点人才项目,2023年已推荐9位人才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
战略定位 优化机制
生物医药,是战新产业中全链条研发周期最长的产业之一。但大健康研究院为何运行一年多就成果频出?在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青山看来,是省院共建架构下政策支撑和机制优化的合力造就了这一阶段性成果。
去年7月底,在政府高校常态化互派挂职机制下,原为合肥工业大学药物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的李青山,被组织委派到合肥经开区挂职管委会副主任。
让拥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才担任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区域专业技术对口平台和产业发展,是合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项制度性新举措。
从直观上,李青山能够感受到省、市、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今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对产业发展调度会议召开频次明显增加,主要领导要求专题汇报的时间间隔也在缩短。在合肥市产业专班工作中,主要领导对产业发展、人才招引、项目建设的调度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到合肥市调研战新产业发展质量,积极调度解决产业发展所需。在合肥十几条主要产业链中,调度如此密集的,生物医药还是首个。
随之,战新产业的圈层在快速培育。
6月20日,大健康研究院微信公号发布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协会(筹)单位会员招募公告,该协会致力于搭建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合作与促进平台,联合开展生命健康产业技术、标准研究,探索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技术、产业与应用研发,助力安徽生命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而此前,今年2月23日上午,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协会在大健康研究院成立,90余家会员单位出席。
从模式上看,大健康研究院设立的出发点是“深谋远虑”的。作为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李青山深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难度,难点在于能够吸引多少前沿技术项目,而大健康研究院的公共服务平台定位符合这一领域创新技术发展的市场需求。
李青山认为,合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打法在探索实践另一种新模式:直接瞄准产业最需要的平台支撑,以优质的基础建设和优良的政策支撑吸引更多前沿项目及技术团队落户,从而培育出具有全球创新性、前瞻性的产业生态,形成转化应用的自我良性循环,达到产业集聚效应。
“从上到下,对产业长周期、大投入是有充分认识和准备的。”李青山说,发展思路和模式明确后,合肥需要的只是时间。
(张和允 李长龙 郭蕊 陈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
(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