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团队底泥洗脱暨生态修复技术亮相新环会
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7-08 12:57:25

  7月6日,以“推动绿色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集中展示先进技术装备,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

  当日下午,在大会主题论坛之一——河湖生境改善暨生态恢复主题论坛上,行业专家共同解析“从消除黑臭到生态恢复有多远”“河湖恶化退化底质适生性修复研究”“如何改善水体生境、促进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等议题。

主题论坛

  目前,在水污染治理实践中,人们多采用清淤、疏浚技术手段。但这种手段不仅极易破坏底泥种质库的生态,加大水体深度和生态恢复难度,而且清出的淤泥90%以上都是无机无害的泥沙,长期处于悬浮状态的胶体污染云团仍然存留于水体。因此,湖泊生态专家普遍反对清淤、疏浚。

  此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离子束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余增亮、研究员冯慧云团队带来了一种“底泥洗脱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河湖沉积污染结构、分布及释放特点,该团队提出了物理分选移出细微颗粒、构建无机大颗粒覆盖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扰动精准分离底泥有机质和无机微粒,在较短时间内消除厌氧上泛和水体黑臭,着力提高水体透明度,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改善水体生境,促进沉水植物萌发、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首席专家王浩曾形象地将这种技术比喻为“淘米”技术,“给污染的河流洗澡”。

底泥洗脱机展品模型

  研发以来,“底泥洗脱生态修复技术”先后应用于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排洪河、北京凉水河13km重污染段、山东胶州桃源河、安徽安庆“两湖三河”等污染水体治理,均在短期内使水变清,3至6个月内沉水植物恢复生长,水质从黑臭或劣V类提升到III至IV类,半年至一年时间内沉水植被基本形成,实现了污染水生态向草型清水生态的转型。

  据悉,余增亮团队自2003年以来致力于湖泊及其他水体富营养化研究,先后发明控失化肥、蓝藻磁捕、底泥洗脱三大技术,初步形成“标本兼治”的技术体系,其中蓝藻磁捕和底泥洗脱技术由安徽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蓝藻磁捕船已在巢湖、太湖、滇池开展除藻应用。雷克环境在此次博览会上展出的蓝藻磁捕船和底泥洗脱机模型,也引起了行业专家的浓厚兴趣。

第二代底泥洗脱机在安庆西小湖运行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