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创建2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20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我省中医药文化弘扬机制基本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阵地更加巩固。日前,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称《方案》),加强“北华佗、南新安”安徽中医药特色文化传承。
创建20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
该《方案》明确了行动目标,到2025年,我省中医药文化弘扬机制基本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阵地更加巩固,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更加丰硕,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更加壮大,中医药海外传播不断加强。创建2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20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
还将培养50名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和200名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骨干,举办3次全省中医药健康科普大赛,开展300次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活动,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左右。
我省还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场所建设,推进安徽省中医药博物馆选址立项、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建设以新安医学、华佗医学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亳州市华佗纪念馆、新安医学文化馆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挖掘保护本省中医药古籍文献
我省将继续打造中医药会展平台,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方案》要求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和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推介安徽中医药产品,提升“北华佗、南新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促进生态旅游向文化休闲旅游转型。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加强老庄文化、徽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阐释“北华佗、南新安”的时代价值,凝炼安徽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标识,筹划拍摄大型记录片《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
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古籍馆藏重点单位为依托,我省将建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修复基地,改善保护设施和馆藏条件,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和公共服务能力。重视以“北华佗、南新安”为代表的本省中医药古籍文献精华的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和数字化保护,编辑出版一批富有安徽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
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根据《方案》,我省将加强中医药“非遗”及流派保护和传承,申报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我省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一批创新型中医药学术流派继承人。
我省将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优质中医药科普内容的覆盖面,通过开展义诊、讲座、体验、展览展示、巡讲等形式,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每年9月的第二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医药宣传周活动,推动中医文化进校园。
《方案》提出将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切入点,借助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现有平台,打造外宣窗口阵地,建设安徽中医药中英文网站,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我省高校走出去申办中医孔子学院或在已有孔子学院基础上开设中医学堂,支持我省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院赴境外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实习生 姜英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