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社区行走进合肥文博苑社区 国宝文物邀您共享科普“大餐”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7-21 14:31:44

国宝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为加深社区居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担起传承灿烂文明的重任,7月20日,安徽商报社区行走进合肥市蜀山区文博苑社区,开展了以“科普大餐进社区”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本次活动由安徽博物馆、笔架山街道特别支持,来自安徽博物院的党员志愿者带来了文物科普讲座,讲解了铸客大鼎、乐器基座龙虎纹鼓座和金口玛瑙碗等八大国宝的历史背景。互动环节,开展了手工制作国宝文物珍珠泥画,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这个暑假格外难忘。

科普课堂进社区 一起见证灿烂文化

“大家猜一下我们的省博馆藏的数量是多少?”“两千!”“三万!”来自安徽博物院讲解员朱邦祺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走进文物世界。面对讲解员叔叔的提问,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抢答,讲座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宝级文物,即一级甲等文物吗?”朱邦祺解释说,这需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PPT显示的一张张图片,详细介绍了楚大鼎、乐器基座龙虎纹鼓座、吴王光鉴、车节舟节、“张成造”云纹漆盒及金口玛瑙碗的历史背景、用途、制作工艺,小朋友们仿佛穿越了历史,认真聆听文物的故事。

“因为它很漂亮很精致”“它是宋朝繁华生活的象征”“它是安徽省唯一一件玉器类国宝,我觉得它很特别”……当被问及最难忘的一件文物时,小朋友们纷纷给出了答案。“我印象最深的一件文物是金口玛瑙碗,因为它很漂亮、很精致。”来自湖东小学二年级2班的王芃霖向记者分享道,通过了解这些文物,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住习友路与翡翠路交口的柴女士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暑假期间,她一直想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孩子平时喜欢做手工,今天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历史知识,太棒了。”

趣味手工与“明星”文物零距离接触

在互动环节,安徽博物院工作人员将珍珠粘土、画板等材料包分发给小朋友们。记者注意到,画板以“铸客大鼎”为图案,学生们通过揉、捏、搓、贴把珍珠泥粘在画板上。红色的底座、蓝色的鼎身、黄色的象耳与传统青铜鼎大相径庭,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喜欢的颜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铸客大鼎”。“通过这个手工游戏,我可以清楚得认识到文物以及感受到它的纹路,以前觉得它只是在博物馆陈列,现在通过这个手工却让我对它感到格外亲近。”来自合肥市翡翠学校的李赫南介绍道。

“安徽博物院准确把握和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结合馆藏文物,持续推进‘博物馆文化下基层’活动走进社区、部队、乡村。”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徐康介绍说,通过提高博物馆教育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扩大博物馆引领力及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今年以来,安徽商报通过积极服务群众,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与驻地共建共治共享。此外,“爱心面对面”志愿服务分队的党员记者积极发挥集团志愿服务队作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笔架山街道党群工作部主任、团工委书记王文宗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联合安徽博物院、安徽商报,通过党建联盟推动科普类活动常态化,让文化资源更好地惠及社区居民。”

(实习生 岑富叶 姜英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文 杨雪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