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工作室|涿州归来——安徽民间力量驰援涿州不完全记录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8-09 14:40:44

7月底8月初,河北涿州因突如其来的水灾陷入险境,安徽民间救援力量在第一时间响应,全省几十支救援队伍火速集结,前往驰援。在救援现场,他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组织一起,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冒着巨大危险,忍受着连续作战的疲惫,从深水里救出了无数被困百姓,为他们送去了水和食物。

这个世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而在肆虐的水患面前,人性的光辉、人世间的温暖,反而愈发闪亮。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赴涿州救援的安徽救援队员们,听他们讲述了救援过程的诸多细节,试图“重回现场”,体会无数瞬间里涌动着的“患难真情”。

硬着头皮往河对岸冲

8月3日晚,救了一天的人,救援队终于停下来休整,孙琼这才发现右脚背被划了一道两厘米长的口子,什么时候划的,在哪划的,她一点也想不起来。因为在水里泡久了,伤口创面已经发白,肉像鱼嘴一样微微外翻。

孙琼感觉不到疼,她担心会感染。同伴拿来急救包,用碘伏棒给她的创口清理消毒,再贴上拒水创可贴,她才感觉到脚背传来一丝火辣辣的疼。

水太脏了,水里啥都有,玻璃碴、铁栅栏、动物尸体……你能想像到的、想像不到的,都藏在水底,让这片水域充满凶险,有一条救援船正开着,马达突然熄火了,队员跳进水里摸索,发现螺旋桨被一床被子死死缠住了。

作战靴靴底有一块钢板,防穿刺,能护脚,救援队员下水时必须要穿作战靴,这是纪律,但孙琼的装备都在车上,她的那台尼桑越野SUV,刚到涿州没多久就被人怼了屁股,车后备厢盖变了形,打不开,她带的作战靴、移动电源、落地应急灯,都拿不出来,她只好穿着沙滩凉鞋,在水里趟来趟去。

孙琼是合肥蜀山区猎隼救援队的队长。涿州水情刚起来时,因为离得远,他们并没想到要去救援,7月30日、31日,大家在全国救援群里看到情况越来越严重,开始做出任务的准备。8月1日接到邀请函,2日早上集合、准备物资,下午5点出发,3日早上6点赶到涿州,7点就接到任务,去市郊开发区的双塔村救人。

孙琼他们用车驮着船,一直往前开,到了双塔村,停下来一看,傻了眼,眼前一片汪洋。

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了。双塔村位于北拒马河两岸,孙琼所在的河东边,有个集贸市场,困了好多人,市场旁边还有个敬老院,也困了不少老人,河对岸还有一个小区,几幢十几层高的居民楼里也困了人。

河水很急,孙琼有点不敢过。他们这次来涿州,带了两条船、三台马达,其中一台最大功率的马达是30匹,按说过河没问题,但她听说之前有个救援队,开着40匹马力的船也没能过得去,她有点犯怵。她硬着头皮跟队员们说,“试试吧”,队员们将马力开到最大,船嘶吼着往河对岸冲,竟然成功了。

几幢高层住宅楼里困了两百多号人,有想出来的,他们就接上船,不愿出来的,他们就将水和吃的递给他们,然后接着寻人。

另一头,没被水淹的安全地带,来求助的人排起了长队,大多都是住在城区的年轻人,父母甚至还有孩子都留在乡下,都被水困住了,手机没信号,联系不上,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救援队。

孙琼手忙脚乱地登记,她边问求助者老家房屋的具体位置、家里留有几口人、都叫什么名字,边记在手机记事本里,然后逐一派人去施救,他们从求助者里挑一个人作向导,随船一起出发,其他人站在高处等,隔了好久,远远看到船在往回开,再近点,看到船上坐了自己的家人,人群里就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在双塔村,孙琼带人救出了一家三口,爷爷奶奶和孙子,到了安全地带后,孙琼抱着孙子往前趟,老人们跟在后面,奶奶咧着嘴,笑得很开心,孙琼问,“你们困了几天?”“三天。”“一层厨房全淹了,你们吃什么?“就靠娃的零食熬了三天。”老人说完又是一阵笑。

孙琼也笑起来,“看到他们脱困后的笑脸,是最安慰最开心的。”

8月3日,孙琼他们在双塔村救出了200多人。

看到没倒的房子就吹口哨

3日这天,阜阳蓝天救援队副队长顾宗臣带着队伍正在赶往涿州的路上。

他们去了9个队员,带了两辆车,驮着两条冲锋舟,一条7米长,一条5米长,另外带了40匹、30匹的马达各一台。

他们3日下午4点左右从阜阳动身,到涿州时将近半夜12点,睡了一会儿,4日一早就起来干活。

顾宗臣一直很懊恼“来晚了”。他们赶到下面村子时,有些地方水已经渐渐在往下落,浅点的地方,屋基开始露了出来。不少性急的村民很想回自家被淹的房子看看,拾掇拾掇,顾宗臣他们就挨个送,有人回家后不想再出来,救援队就从船上搬下几箱水和方便面留给他们。

顾宗臣他们带的船大,不太敢跑,水太浅了螺旋桨容易碰到地面被打坏,他们就挑水深的地方去,跑得最远的地方,离集合点有两公里多,他们看到很多房子倒在水里,一片萧条,村民们大多都被接走了,漏下的也不少,他们扩大搜索范围,看到没倒的房子就远远吹口哨,一天下来,从汪洋中救出了百十号人。

今年68岁的顾宗臣,“在船上呆了20多年”,参加过无数次水上救援,是国内救援界的名人。在他看来,涿州这次水灾,“水不是特别大,主要是来得太快”。涿州很少发洪水,这次水情来时,当地政府通知村民撤离,很多人都没当回事,更没有做好准备,结果水来时,已经太迟了,走不了了,村子被团团困住。

顾宗臣的网名叫“船长”,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水性”特别好,不管在什么样的水域,不管水深水急,船在他手里都特别听话,被他使得服服帖帖。三四年前,广东某地因台风受灾,他带着另外三位队员前往救援,在水里来回寻人接人,城区被淹了,船往里开,巷道窄,水流急,懂行的都知道“顺水不拐弯”,有些救援船进去后,一遇到拐弯就翻船,但顾宗臣能进得去出得来,遇到险处,他将船倒过来开,和正着开一样撇溜,轻松过弯,化险为夷——这是他多年来练成的绝技。

因为去晚了,顾宗臣和队友们在涿州只呆了一天,“劲还没使开就结束了。”他有点怪自己。让他欣慰的是,这一次,从全国各地赶去的救援队伍很多,“差不多有几百支队伍吧,救出了很多人,国内民间救援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了。”


“这么小的孩子,太软了,不敢抱”

1997年出生的陈浩,当过兵,退伍后在合肥一家公司上班,去年8月份才加入猎隼救援队,这次去涿州,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型救援任务。

在双塔村救援时,他从水里接出母子三人,妈妈30多岁,左手抱着一个男孩,右手牵着一个女孩,大家腿上全是泥,小女孩手里紧紧抓着一个布偶洋娃娃,也是脏兮兮的。陈浩把他们带到安全地带,转身又去执行下一个任务,走了几步,他回头,看到母子三人站在原地,一脸茫然,他突然难过起来,有点心疼他们。

同样是双塔村,陈浩他们从北拒马河对岸的高层住宅楼里接出来一家老小五口,上船时,小女孩因为干净的鞋子弄上了泥,哭了起来,她仰头问父亲“我们去哪”,父亲转头看看泡在水里的楼房,又看看四周,没有说话。陈浩注意到,“他面色很难看,我猜他的心情一定很沉重。”

陈浩的代入感很强,救援中很多场景对他来说很新奇,同时也在触动他的心。

他的队友宋俊雅,今年2月份曾赴土耳其大地震现场救援,是位多次经受血与火淬炼的老队员,这一次,他在救援中担任主力船长,从双塔村救出了一个出生才十几天的孩子,上船前,孩子一直被母亲抱在怀里,临到上船,大家怕她在船上坐不稳,抱不住孩子,宋俊雅就伸出了胳膊,陈浩站在旁边,听宋俊雅自言自语了一句,“这么小的孩子,多软啊,不敢抱啊。” 

救援一刻不停,但哪哪都乱成一团。涿州大水来得太快,当地几乎是在一瞬间陷入了瘫痪状态,手机没有信号,全域断电,有太多人被困在水里等待被救,而救出来的人不一定能及时得到安置。 

另外,从各地赶来的救援队伍太多,有些未能得到有效组织和明确分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经常“撞车”。陈浩所在的猎隼救援队,和池州蓝天救援队、山东特战救援队临时编在一起,保障一个区域,但在半路上总能遇到不熟悉的救援队伍“乱入”,问他们,也说不清为啥会出现在这里,“有点乱。”

这种乱,陈浩能理解,他心想着,早点把人都救出来,自然就不乱了。4日,他们移师刁窝镇徐里营二村,他和队友开着船在各小区里寻找被困的人,一开始是喊,嗓子疼了哑了,就改吹哨子。他远远看到小区楼顶上有个男人,哨子一响那人就招手,他把船慢慢划过去,生怕水底的铁栏杆把皮划艇弄破,划到楼边,水淹到了二楼,他带着矿泉水和面包,从二楼窗户翻进去,爬上了楼顶。男人年龄不大,三十多岁,一见面就要吃的,陈浩递上面包,那人一张嘴全吞了进去,噎得眼直翻,等他缓过来,一问,已经饿三天了。

陈浩遇到这样的情形,总忍不住去“代入”,他想像自己在楼顶孤岛上不吃不喝熬三天,会是什么样?也许会不管不顾地跟着队伍撤离,保命要紧。他等男人吃饱喝足,一心指望他会随队下楼上船,那人却说,“水眼看就要退下去了,出去了还得东奔西跑四处折腾,不如留在这舒服。”

船冲到激流中间突然熄了火

灵璧蓝天救援队也是在全国救援群里看到的河北涿州的求助信息,接着,他们又接到了涿州市人民政府与涿州市应急局的救援邀请。在通过相关平台审批后,救援队党支部书记刘玉虎和队长陈计艳紧急集结了一支14人的救援队伍,他们8月1日晚21点出发,带着皮划艇、船机、救生马甲等救援设备,驱车14个小时,8月2日上午11时抵达涿州后,立即投入到紧急救援当中。

按照涿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安排,陈计艳和队员们首先赶往了重灾区的涿州市开发区六间房村和中胶人才家园转移受灾群众。

今年46岁的救援组长吕禄第一次到达深水区时,眼前一幕让他“觉得有点凄凉”:路上高六七米的路牌仅有1米多露在外面,很多小区一楼都淹了。前往救灾地点的路上,当地居民站在二楼以上的楼檐窗口向队伍招手,喊着“先拉我,先拉我。”吕禄并没有停下脚步,“救援时得按计划行事,而且我们肯定是要优先救老人孩子。”

到了浅水区,小区里到处是栅栏、浸泡在水里的汽车、树木和各种设施,船很难行进。实在没有办法开船的时候,为了避免马达不被碰坏,吕禄和另一位队员只能跳进及腰的水里,一个人在前面探路,一个人在后面推船。水非常浑浊,还有从下水道泛上来的脏水,吕禄身上被脏水浸泡的地方,到现在还痒痒。

当天晚上7点,他们才结束了救援。那天,他们和宿州蓝天救援队一起转移了受灾群众千余人。

第二天一早,救援队再次赶往刁窝镇进行救援。在吕禄看来,刁窝镇算是这次救援过程中比较惊险的一次,“刁窝一村、二村的水流特别急,中间还有一条横穿的激流,上面有一座桥,当时的水已经漫过了桥,船必须加大油门一把冲过去,否则就会被冲到下游,可能会翻船或造成其他危险。”

最后一趟时,吕禄的船上带了三位老人、两个小孩和一个妇女,外加他和一位队员。临到激流的时候,对面来了几条船,吕禄让对面的船先过,到自己的船要过的时候,船已经没有什么劲了。到激流中间时,船突然熄火了,那一瞬间,吕禄的心一下拎了起来,他深呼吸了几下,调整了心态后,让队友帮忙,先跳下船,一手拽住桥墩上的护栏,一手拉住船不让船被冲走,再试图重新发动船。一次,两次,三次,将马力加大到三档后,船终于成功发动,冲了出来。

事后回忆起来,吕禄仍感到后怕。他有两个孩子,大的已经参加工作,小的还在上学。离家时,家人再三强调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救援,危险的地方不上。“虽然跟家里人保证了,但到了跟前,你看那些老百姓在那喊着,不上也得上。”

面对这次艰险的救援,救援队队长陈计艳安排水性好、经验丰富的队员全部进入村子。由于有的地方皮划艇无法进入,很多队员都是趟着水往里进,深的地方,水已经没到了他们的脖颈。救援中,有部分村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救援队与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对接,把他们安排到危险较小的地方。最终,灵璧蓝天救援队与宿州蓝天救援队、砀山阳光救援队到刁窝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共同转移约500名左右的受灾群众至安全地点。

这次救援中,灵璧蓝天救援队救出的人里,年龄最大的有90多岁,最小的才出生几个月。

“我不能收救援队员的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困难守望相助,这是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在这次救援过程中,救援队也受到了多位志愿者的帮助。

有一位从徐州开着厢式货车来到涿州的志愿者,车上拉了水、炉子和锅灶,在救援现场,搭起锅灶做饭,让救援队员们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受灾群众对待救援队也非常热情,很多好心人免费为救援队提供了吃住的地方。有一位在当地工作的安徽老乡给灵璧救援队安排了一家装饰城的地下室,并准备了一些被子,救援队可以在里面过夜休息。当地停了水,附近的群众不知从哪里为救援队接了几大桶水,好让队员们晚上能洗漱一下。

对灵璧蓝天救援队队员张宝来说,本次救援中,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当地百姓。有一位当地的个体户,自己的厂被淹了,但救援队去他那里买东西吃的时候,他把家里所剩不多的吃的东西都给了救援队,也不收他们的钱。

还有一次,天已经黑了,吕禄和队员们准备回休息的地方,路遇一个卖西瓜的摊位。一位队员去买了一个西瓜,正要支付费用的时候,旁边一个同样来买西瓜的当地的女性对摊主说:“你别收他们的钱,他们的瓜钱我来出。”摊主这才注意到来买瓜的是救援队的,赶紧说:“我不收救援队的钱,也不能收你的钱。”

这样的暖心事,猎隼救援队的赵全福和袁田双也遇到很多。4日早上一早起来,两个七八岁的孩子,给他们送来了早饭、小米粥和油饼,说是妈妈在家做好的,让他们趁热吃。5日下午,他们从一线退下来休整,休了不到一个小时,算是倒班,当地老百姓来了不少人,有阿姨过来问队员有没有衣服要洗,有人给队员送来拖鞋毛巾……赵全福去小店买水,去之前特地脱下了救援服,穿着便装,但还是被店主识出来,坚决不肯收钱,赵全福反而过意不去,35块钱的水,他用手机转过去50块钱,“人家刚受了灾,比我们更需要帮助。”

……

4日夜里,伴着点点星光,陈计艳带着救援队员踏上了回家的路。14名队员,无一人受伤;携带的设备也都没受到损耗,这让陈计艳十分开心。“每一次救援都担心,既担心队员受伤,又担心受灾群众,还好圆满完成任务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 刘晓然/文)

( 图由被访者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