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让墙诗”让出了六尺巷,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我省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解决了一批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一棵腊梅树”引发邻里肢体冲突
胡某和张某都是桐城市龙腾街道和平村村民,两人相邻而居。张某家的腊梅树长势喜人,树枝遮挡了胡某一家人出门的视线。由于门前就是乡道,过往车辆多,安全隐患大,胡某一家人对张某家的“树”犯愁已久。
某天傍晚,胡某听说妻子出门时因此险些摔倒,拿起砍刀就砍了那棵腊梅树的半边枝丫。张某随后带着一家人闯入胡某家质问,两家人从语言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双方妻子在冲突中皆有不同程度受伤。110接警后迅速到场,制止了事态扩大,并试图调解。不过,双方都在“气头”上,谁也不服谁,调解未果。
经桐城市人民医院检查,张某和胡某的妻子均为软组织挫伤。其中,胡某妻子伤情较重,就诊花费1200元,张某妻子就诊花费900元。至此,两家因树而起的纠纷不断升级。随后,在和平村两委协调下,龙腾街道司法所牵头,孔城法庭、桐城经开区派出所及双方当事人坐到一起,再次进行调解。
派出所民警首先针对双方行为进行普法:胡某未经张某家同意多次砍掉部分树枝,张某上门出手打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双方均要面临最少5日以下拘留和最低500元罚款。法庭调解人进一步说法,讲述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建议双方学习先贤,作出让步,和睦为要。双方当事人遂同意接受调解。在事先掌握事由的基础上,调解人提出调解方案:张某赔偿胡某妻子1000元医疗就诊费,上门道歉,并砍去挡视线的三棵树。张某表示同意,并表示三日内完成对胡某一家的赔偿。
法官进村调解陈年宅基地纠纷案
无独有偶,潜山县某村的村民洪某与余某也是邻居,却因宅基地纠纷积怨长达二十年之久。
2003年,洪某在自家宅基地上建了二层小洋楼及附属厕所和粮仓。邻居余某认为该厕所和粮仓侵占了自己的宅基地并影响了居住环境,违背了双方曾达成的界线协议,便向法院提起诉讼。
该起案件移送至桐城法院审理,承办法官受理此案后,考虑到涉邻里关系的案件如处理不当,不仅不能案结事了,甚至激化矛盾,便一改“坐堂问案”的办案模式,携卷进村,调查案情。
不料,洪某和余某一见面便争论不休。承办法官先安抚了两人的情绪,对争议地界进行勘察,并邀请当地村干部参与调解。“你们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了,遇到困难还要相互搭把手呢。”借用“新时代六尺巷调解法”,承办法官对两人耐心劝导,并进行释法明理。最终,洪某打开了多年心结,表示愿意自费拆除厕所和粮仓。两人达成和解协议,多年的老邻居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
社区借“祖上家事”解矛盾
桐城六尺巷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从事社区工作已20多年。其祖先的处世智慧,帮助他做通了不少矛盾纠纷。
据悉,该辖区内一家企业多年前破产。由于厂区年久失修,部分院墙垮塌,周边居民占用厂区内少量土地。后来,该厂区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但新企业和居民交涉所占土地时,居民拒绝返还。
得知此事后,张耘邀来企业负责人和居民代表聊起“祖上家事”。“六尺巷的故事让我心生触动,考虑到老百姓动迁不便等实际困难,我们决定对被占土地‘让三尺’。”新企业负责人的“退让”也让该企业在后期遇到空调外机安装干扰居民生活等问题时,得到了周边居民的理解。最终,企业顺利开工。
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近年来,桐城市充分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突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写入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2年桐城市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桐城市委政法委荣获全国“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称号。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是桐城独创的运用,‘六尺巷’故事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文化精髓,构建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工作法。”据桐城市政法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六尺巷”工作法在调解各类纠纷过程中,屡试不爽,解决了一批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据不完全统计,桐城市在镇、村、基层政法单位和纠纷多发的市直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较好地将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