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使命|淠史杭工程开建65周年特别策划】 奔流六十五载,她是千万人的“底气”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8-13 17:09:24

今年是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60多年的建设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低标准初步通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世界银行外资进行续建配套,是按60年代规划设计标准实施的。自21世纪初起,随着新建白莲崖水库及各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完工,完成了水源工程的达标建设。其间,灌区除险加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逐年进行,一直没有停止。如果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比喻,那么现在淠史杭工程是刚刚步入年富力强的壮年初期。

与此同时,被称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的淠史杭灌区正在面临全新挑战。

这是时势使然。淠史杭灌区横跨长江和淮河流域,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随着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论是从国家对灌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来看,淠史杭都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另一方面,经济的车轮越转越快。从全国和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划来看,空间上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近年来积极融入长三角,预测到 2035 年合 肥城市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灌区需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客观上说,保障这一都市圈的用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业已成为淠史杭灌区肩负的新使命。

而从微观来看,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正在倒逼灌区提效升级,智能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建设“节水、 生态、智慧、共享、魅力”的现代化淠史杭灌区,是一场新的变革、新的使命,其影响不啻于1958年的一次创业。既事关稳定,又关乎发展。

佛子岭水库

①|奔流六十五载,她是千万人的“底气”

她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她守护着江淮大地的农业、生活,和生态。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书写了新中国治水的壮丽华章。随着延绵的渠道往远处眺望,源远流长的水流中,流淌着的是祖辈们奋斗的历史。

淠史杭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地处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是以上游六大水库为主水源,由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0多万座塘坝及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它具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利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也是合肥市民安心用水的“底气”之一,服务范围涉及皖、豫两省,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

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作为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大别山余脉蜿蜒向东,连接着安徽、湖北、河南。1383年到1949年这566年以来,有记载的水灾旱灾共357次。在皖西地区,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

“上面下雨下面就有灾。”1950年出生的徐师龙曾任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苏南村总支书记。据徐师龙回忆,在水库还没有建成之前,当时的房子多为泥草房,每当天上下起暴雨,水就会来势汹汹。“不少村民都会担心被大水冲走,每次遇到暴雨都会撤离。”

徐师龙介绍,早年间,为了防水,当地群众会在修筑房屋时在底部放置石条,以防止房子被大水冲走。“大家会去山上寻找适合的石块,一家人将石块一点一点地往家里抬”。

据记载,在1671年至1949年的278年间,江淮丘陵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34次,其中旱灾就有49次。由于抗旱能力低,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收,1958年,皖西遭遇特大旱灾。仅六安地区受旱作物就达419.86万亩,其中45.46万亩作物颗粒无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于是乎,一场为了摆脱旱涝交替的贫苦,建设堪称“人间天河”的工程开始了。

太阳不落山,连队不放旗

为治好淮河,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拦蓄洪水的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等大型水库。伴随着水库建设,利用水库蓄水,开发建设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区的规划开始付诸实施。

1958年8月19日,当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枢纽工地挖起的第一铲土,灌区工程正式开工兴建。至此,一场长达14年、愚公移山式的人民“战争”拉开大幕,80万江淮儿女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变水害为水利,把昔日贫瘠之地变成今天的千里沃野“江淮大粮仓”和生态宜居的幸福之乡。

施工初期,11条干渠同时开工,每天上工人数50万人左右,最高时达80万人。

徐师龙回忆,当时自己的父母全部参与到了建设中,那时自己才八岁,记忆中父母会一直工作到天黑才回家,“当时大家虽然吃不饱饭,但是精神很足,会喊口号给自己鼓劲。”

徐师龙说,就算到了农忙时节,村子里也会抽取一部分青壮年去工地建设,当时工地上流传着一句话,“太阳不落山,连队不放旗”。

在淠史杭建设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运土方。

面对近10层楼高的切岭,当地群众用扁担箩筐肩挑手抗,但就算使用“先进”一些的木制独轮车,运输一次也需要二十几分钟,而一个人一天也运不到一方土。

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这种情况,一种叫做“倒拉器”的运土工具应运而生,人们在高坡倒土处安装一个滑轮,两人通过从滑轮穿过的绳子操控一辆车,一人往上推,一人往下拉绳,费力变为省力,上百斤重的一车土石被更有效率地运上了高坡。

84岁的淠河管理局退休职工黄定稳与71岁的舒城县张母桥镇东岗村村民徐德友都在淠史杭工程中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84岁的黄定稳曾是淠史杭工程的一名测量员,19岁的他当时扛着连刻度都没有的“花杆子”测量,衣服肩膀处都磨破了。如今黄定稳的小儿子黄志成接了父亲的班,成为淠河管理局官亭分局刘圩段的一名基层水利人。传承,是一种坚守,也是淠史杭65年来薪火相传的力量。

徐德友17岁时,在工地上挖土方、挑砂,扛着沉重的沙袋,爬到十几米的高度,一天大约要挑100个来回。如今,71岁的徐德友望向将军山渡槽,依然会回忆起那段奋斗的时光。

从1958年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间,建设者以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务。这些土方如围成1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10多圈。

提供80个巢湖库容的灌溉用水

淠史杭灌区主水源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白莲崖6座水库是整个江淮分水岭地区防洪保安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西、皖中防洪安全屏障,不仅可保护农田和城镇防洪安全,且响洪甸、梅山水库还直接为淮河干流错峰滞洪,减轻淮河防洪压力。

从1959年开始灌溉到2005年,三大灌区共引进水量1748.50亿立方米。1981年起,年实灌面积超过800万亩,2005年实灌面积达到1000万亩。几千年间常受干旱侵袭的皖西、皖中地区,变成旱涝丰收的大粮仓。

2005年,灌区年产粮食约65亿公斤,水稻产量约50亿公斤。至2005年,累计灌溉面积32161万亩(不包括河南),因水利条件改善而净增产粮食约102.5亿公斤,奠定了皖西、皖中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了全省粮食安全。

据统计,65年来,淠史杭灌区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以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37米时,相应库容为20.7亿立方米”来换算,几乎提供了相当于80个巢湖库容的灌溉用水。

2022年,灌区三大渠首累计灌溉引水31.4亿立方米,内部蓄水利用6.8亿立方米,提外水6.9亿立方米,全灌区实灌农作物面积约106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约700万吨。

舒庐干渠

合肥都市圈的“水龙头”

如今,淠史杭还承担着保障千万人口安全饮水的重任。淠史杭一边连接着大别山的甘泉,另一头则连在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它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的主要水源,也是皖西经济中心城市六安的唯一地表水源,更是沿线十余座县城和近百个乡镇居民饮水的依托。在承担着城市人口饮水安全的同时,淠史杭灌区穿越千乡万村的渠道。为灌区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水源,城乡供水受益人口1400万人以上。

2022年,安徽出现罕见高温和夏秋连旱,仅合肥市区每天就需用水200万立方米。上游水库群通过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经过罗管节制闸、南淝河泄水闸等节点,流入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经水厂的层层处理后,流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管里。

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治水兴利的一座历史丰碑,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的建设奇迹,新一代淠史杭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将持续奋斗,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这一工程也将长久造福于灌区千家万户。

横排头渠首

②|一粒米中的淠史杭

从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的淠史杭工程溯流而上,大别山里的“山泉水”通过“水快递”惠及了两岸。在六安市的横排头渠首,陆海蛟正在七月的骄阳下劳作,很快,他将迎来丰收。

2015年,陆海蛟第一次来到距家数百公里的六安市。此前,他一直在素有长三角菜篮子之称的和县从事水产生意。

一个月后,他在苏埠镇承包了4000亩土地,专注于一稻一麦种植,这一干,就是9年。

9年间,陆海蛟从没考虑过在其他地方承包。

“水快递”惠及两岸

徐忠有是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的种粮大户,他也是淠史杭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在他看来,水和土地是他最在意的两大要素。徐忠有坦言,官亭这边的土地条件没有那么理想,但是这里可以保证灌溉,河道两岸基础设施也较好。无疑,淠史杭给从事种植业的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从官亭镇出发,沿着渠道溯流而上直至横排头渠首,陆海蛟的田地就在这里。

陆海蛟说,“六安这边的肥力虽然不如老家铜陵,但是这里的水源好,用水也不紧缺,就算是去年比较干旱的时候,这边的水量也基本还算充足。”

苏埠镇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东北麓,是淠河出山入淮第一镇,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就位于该镇。淠史杭总站、淠史杭老区、新老二条淠河等都与苏埠镇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一过后一直到八月底,在陆海蛟看来,都是用水的高峰期。“其他地区有时甚至要靠几十台水泵抽水来灌溉农田。”陆海蛟说道。

陆海蛟认为,由于这里靠近淠史杭,在苏埠镇,当水稻小麦到了需要用水的时候,闸口就会在固定的时间打开,通过渠道将河水灌溉进农田。“用水时期,村里就打电话上报,或是三天、或是一周、再或是半个月,就会统一放水,一般情况下都能实现正常供水。”

部分田地地势较高,无法通过放水灌溉,需要用水泵抽水,陆海蛟算了一笔账,平均下来一亩田水费在二十多元。如果用水泵抽水,每亩田的价格相差不多,但是闸口放水会更省心、更方便。

农业考虑的重中之重

5月中旬撒播,6月底栽秧,8月稻子出花。正常年景下,陆海蛟的农田亩产约700公斤,有时甚至能达到900公斤。由于种植成本比较高,亩产如果不到700公斤,就会有亏损的可能。

“因为地势较低,戚桥村可以完全依靠放水而不需要水泵。田好,地价就高。”陆海蛟表示,去年下半年,高标准农田的地价都达到了一亩500块。

陆海蛟在戚桥村承包了1500亩地,丘陵田、梯形田等价格不一,相差很多的情况下,陆海蛟的首选是平整度好、交通便利的高标田,而他考量的重中之重,就是水源。

对陆海蛟来说,水是最主要的,这是他选田的最重要的标准。没有水源,其他条件再好,他也不要。靠近渠首决定了用水“不需要等”。渠道很长,要用水的也不止一个村。离渠首越远,水到得就越慢,慢上个四五天都是常事。在这里,几乎村村都通淠史杭总站的水源。苏埠镇的多数田地几乎不需要水泵抽水。如果需要调大流量,得向灌溉调度处申请。

从2015年到2023年,9年中,陆海蛟的田就基本没有“干过”,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边的田干不了,也旱不了。”在农户用水的高峰期,田块好的区域上午申请,下午就灌溉好了;差一点的田块则需要多等上好几天。

陆海蛟表示,好在戚桥村的田比较平整,正常情况下,灌溉一次可以保一个星期。“一周左右,在地还没有干透的时候,就要补一次水,不然地里就要长出杂草了,还取决于天气情况,如果是晴天,水放好了,要7~10天田才会干;如果下了雨,那就不怎么需要再次补水了。”

灌溉用水时,陆海蛟也会注意节水。“水不是越多越好,节水了,种植效率也变得更高。”有进水就有出水。陆海蛟有时候需要在稻子栽下去40天左右“晒田”,他说,“这样稻子才不容易倒。”

一个人可以管理一千亩

近年来,田里想招人干活很难——天气炎热,用工成本也在增加,想请人来都请不到。为了有性价比高的帮手,陆海蛟于前年购买了无人机。如今,不管是打药还是施肥,都可以靠操作无人机来完成。

至于成本,以戚桥村为例,把水电费、化肥农药用工等包含在内,平均每亩地需要1500元。那利润呢?陆海蛟种植的晚稻,在去年价格较高,烘干前就能卖到一块八毛钱一斤,烘干后的可以卖到两块。常规情况下,一亩田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刨去成本,能赚四五百。当然,这也取决于当时的市场。比如2019年,一亩地可以赚到1000元左右。

二十岁就开始包地,如今的陆海蛟已经在农业种植方面耕耘30来年了。在陆海蛟的号召下,原本在江浙沪等地包地的亲朋好友也“转战”苏埠镇,之前在上海干瓦工的妹妹也到这边来从事农业种植了。

不仅如此,陆海蛟学习数控机床专业的儿子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开始从事无人机(播撒)的工作。陆海蛟这一宣传,直接号召了四五十人来苏埠镇做承包。

陆海蛟的父亲之前一直在老家种田,当年,他在家门口承包了100亩田,因为以前一个人只能种100亩。而现在,在科技的帮助下,打药、收割都不再需要多少人工,一个人可以管理1000亩田。面对如今的改变,老人很是感慨。

横排头渠首

淠史杭在变化

陵波村向南走,就是淠河总干渠,这里距离戚桥村仅3公里左右。

农忙时间,下午两点多,气温正逐渐攀升到一天中的最高峰。黄国艮从农田走出来时,衣服都已被汗水浸透,黝黑的皮肤是烈日下的劳作留下的印记。

黄国艮在陵波村承包了1400亩田地,其中80%以上都是较为平整的高标田,这些田地被用于种植小麦、水稻和油菜。一般情况下,黄国艮的农田满种水稻。“‘冷茬’(种植甘薯、水稻和瓜类作物的地块,由于植株隐蔽,土壤发阴,叫“冷茬”)的情况下,小麦油菜也可以达到种植面积的70%~80%。”

黄国艮是土生土长的苏埠镇人,但从父辈开始,他家就没有接触过田地。在种植农田之前,黄国艮从事室内外装修,一干就是20年。

小时候的黄国艮只听过横排头,对淠史杭,他并不怎么了解。接触了农业生产后,他才了解到淠史杭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可以说在黄国艮小时候,淠史杭对他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而现在,淠史杭对黄国艮来说,就是救命水。一路成长,他看着淠史杭越来越规范,“原本的土坝现在变成了护坡,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放水也变为了定点定量。”

2012年,黄国艮的一个朋友跟他提出了三个人合伙去农村包田搞农业的想法。2012年3月30日,黄国艮记得特别清楚,因为那是他正式转行的日子。

11年过去,当初牵头的朋友都已经放弃,黄国艮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他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他跟农田一点都不熟。他不知道养育了无数庄稼的农田是什么样的性格,田地里的石头、土块、树根,还有机械造成的损伤等,都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第一年,这并不相熟的农田让黄国艮亏损了70万。可他没有灰心,“拿出劲头用心和土地培养感情”。经过11年的相处,如今的他一眼就能认出田里的杂草是什么草,要用多大剂量、如何调配的、什么药去除。

11年的时间,黄国艮得出了技术、管理、天气是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水则是重中之重的结论。

除草、种水稻,最大的倚仗就是水。除草的时候,三天不回水,草就会复长——除草后不回水,草的根部就会接触到氧气,从而复长;而用水“闷”一下,隔绝了氧气,也就断绝了杂草的复长。

在黄国艮看来,水的功能不仅仅有灌溉,防治病虫害也是水的一项重要功能。到了晚稻后期,很多步骤都需要水,不然成熟时形成的就是空谷粒,用当地土话说,“那就是瘪子大了”。

搞农业,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黄国艮介绍,在下秧的时候,就考虑小麦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提前育秧。因为水稻的季节性很强,撒播、插秧需要在五月至六月中旬完成;如果寒露风来得早,九月气温猛然降低,对后期灌浆影响会非常大,也有可能会造成空谷粒。

黄国艮的田地在支渠渠头,靠近水源地,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正是黄国艮选择在陵波村承包田地的原因,也是其他大户在苏埠镇承包土地的关键因素。

横排头渠首

用水需“循序渐进”

作为毗邻横排头渠首枢纽的乡镇,苏埠镇几乎不会缺水。陵波村的水利条件良好,14公里长的张寿支渠从黄国艮家的农田旁穿过,给了黄国艮粮食生产最大的底气。

去年干旱,水位也比较低,其他地区的水资源都有一定的紧缺。但支渠附近的田地水源有保证,去年甚至比往年丰产了一些,比如黄国艮保证了灌溉的田地,“这样的旱情,搁在多年前,收成都毁了。但有淠史杭工程,我家1400亩水稻,80%依然达到了丰产,亩产600多公斤。”

苏埠镇有多个闸方口,用水需要写调度函。黄国艮知道,淠史杭属于定量放水,并且从去年开始,放水需要提交申请报告。他觉得这样挺好的,一定程度上,这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黄国艮说,在农忙最忙的时期,水源得到了充足的保障。“直到七月中旬,当所有的秧苗都下地后,张寿支渠的水才会关闭。”

黄国艮的1400亩地需要循序渐进的灌溉,为此,他还对田地进行了规划。水稻的生长期一般在135天左右,这期间,用水的需求主要在几个时间节点,灌溉基本上需要4次用水:水稻下地用一次水、除草施肥用一次水、经过七到十天的烤田后,田地要回一次水、90多天的时候,还需要灌浆用水。这其中,前两次用水需求量较大,后两次较小,最后“端午节收小麦,中秋节收水稻”。

“淠史杭放水由上面调度,田地来水时我也会自行调配。”黄国艮说道。

种植条件都满足

2012年到2015年,是黄国艮最艰苦的3年。刚开始,黄国艮在农业方面还是个“门外汉”,他从外地招来技术员种植水稻。两年后,黄国艮根据逐步积累学习的农业经验,对种植水稻有了自己的想法。技术员依旧遵循以前的老旧观点,黄国艮却学到了“日浸夜露”的新技术。

所谓“日浸夜露”,就是白天将种子放在水里泡,晚上捞出来放在架子上用露水“露”,三天两夜为一个流程,这样连续三次流程,泡出来的稻种没有异味、坏种率更低、种子的品质也更高。

平时,黄国艮也会参加市里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培训,慢慢地,他积累了许多新的观念。除了浸种、施肥、打药外,无人机是黄国艮用途最大的工具。

2014年,黄国艮植播,一天需要20人左右。那时,黄国艮还没有无人机,功效很低,一个人一天大概只能工作3亩地;后来,黄国艮使用喷粉机,人工减少了一半,两个人一天可以工作120亩;2020年,黄国艮购买了无人机,无人机一天就可以工作300亩地,大大减少了人工和时间成本。

“我是苏埠镇最早使用无人机的种粮人。”黄国艮自己学习了如何操作无人机,目前他的田地基本上实现了70%机械化。在体会到无人机的便利后,黄国艮现在共有两台无人机,其中一台留作备用。

有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加上苏埠镇的气候条件,黄国艮觉得,谁在这从事种植都能得到满足。

70%的机械化之外,30%的农业需要人工。机械在田边无法精确完成施肥、打药有时也需要人工操作,还有部分的田埂地势略高,只有一小部分长草,二次除草也需要人工。“搞农业是少不了工人的,更少不了淠史杭。”黄国艮说道。(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见习记者 徐宏博/文 蒋常虹/摄)政经八百工作室出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