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过立秋,但受近期高温影响,升金湖部分滩涂露出了水面,草木也因高温显得无精打采……不过,一大群不知名的白色水鸟在湖滩边嬉戏、玩耍,让初秋的湖面增添了不少生气。再过几个月,被誉为越冬候鸟“天堂”的安徽池州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迎来了一年中最佳的观鸟期,成群的白头鹤、东方白鹳、灰鹤、黑鹳等珍稀鸟类将组团来到这里越冬。届时,升金湖又将呈现出“雁叫鹤鸣、万鸟齐飞”的盛景。
豆雁
“中国鹤湖”曾出现“人鸟争地”
升金湖位于长江下游皖江南岸、安徽省西南部池州市境内,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跨该市贵池区和东至县。该湖水产、水禽等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也因此得名“升金湖”。
据了解,升金湖是我国主要鹤类越冬地之一,也有“中国鹤湖”之称。“世界上有15种鹤,我国有9种,而升金湖就有4种,分别是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据池州市林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升金湖是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白头鹤的天然越冬地,“一般在350~500只,占我国的1/5,占世界总数的1/20。”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升金湖的白头鹤栖息地为自然形成的湿地,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不同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白头鹤在稻田越冬,主要以稻谷为食。
东方白鹳
据统计,在升金湖越冬的东方白鹳总数达250只左右,占世界总数的1/10~1/8。越冬鸿雁种群数量达3万只左右,占全球鸿雁总数的1/2~1/3。今年初,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安徽省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动物学会共同实施了2022~2023年全省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在调查的各湿地单元中,升金湖的水鸟数量最多,达到了近7万只,再次坐实了“候鸟天堂”的美誉。
升金湖保护区始建于1986年,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340公顷,是我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省唯一以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对调蓄长江洪水、保护候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然而,随着沿湖群众逐湖而居、逐湖而渔、逐湖而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过度渔业开发,大面积围网养殖,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升金湖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到Ⅳ类,越冬候鸟从每年的8万只锐减到3万只。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指出,保护区存在人为干扰频繁、养殖面积过大、水质下降、核心区及缓冲区违法违规建设等突出环境问题。
湿地检测
“人退鸟进”,升金湖重获新生
已入花甲之年的老赵从17岁开始就在升金湖里捞鱼捕虾。1993年,他在升金湖尝试围网养鱼,并收获了“第一桶金”。随后他又承包了几千亩水面开展水产养殖,并成立了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然而,到了2018年,老赵决定离开升金湖,改行去养小龙虾。“原因就是升金湖退渔还湖,我们要给后人留下碧水蓝天!”
曾当了16年渔民的张忠建亲眼见证了升金湖的生态变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升金湖边上不少老百姓都在湖里围网养殖,导致长江鱼群洄游受阻,继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质下降……”但随着池州市委、市政府将原分属市区县三方管理的升金湖主湖面收归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推进升金湖退渔还湖、退耕还湿,升金湖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恢复。“现在升金湖的鸟类保有量有200多种,其中还有不少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高峰期越冬候鸟超过10万只,而且每一年都在增长。”目前张忠建还加入了升金湖的管护工作,成了一名巡护员。
鸿雁
据介绍,为了让升金湖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容貌,池州市制定实施《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并投入4亿多元开展了“清湖”行动,拆除升金湖人工养殖围网75万米、管理用房7000平方米,拆解船只2300多艘,清理水产养殖35处,安置专业渔民1331名,拆除缓冲区专业渔民安居房44户,清退工业企业11个、旅游和农家乐项目9个、畜禽养殖场30处,面积6万平方米,全部复绿到位。最终,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实现“三无”(无渔网、无渔船、无人为活动)。与此同时,该市还实施“三退三还(退渔还湖、退耕还湿、退岸还林)”,恢复湿地面积,开展生态修复;建立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种植水生植物20850亩,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湖泊的自净功能,逐步恢复水质。
另外,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还与安徽大学共建国家湿地生态学长期科研基地,为升金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目前,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已列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清单。
小天鹅
生态补偿机制打造“人鸟和谐共生”
“人退鸟进”是好事,但要如何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升金湖生态保护协同共生?
为切实保护沿湖群众利益,减少和避免因受候鸟侵害给群众带来损失,池州市出台了《升金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意见》,依据“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对升金湖保护区范围内土地流转进行补偿,让渔业从升金湖产业规划中逐渐退出,恢复升金湖湿地生态。据悉,该意见中确定了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工作流程,每年由属地政府申报保护区内候鸟觅食造成的农户损失,升金湖保护区管理处核实无误后予以补偿。截至目前,已先后投入资金1.08亿元,在完成15万亩主湖面统管后,通过给予农户和村组集体经济补偿的方式,先行流转统管核心区和缓冲区内5.8万亩水面和耕地,累计发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802.2万元,惠及农户4665户18000多人,1331名专业渔民受益。
与此同时,池州市相关部门还积极为渔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稳岗就业和社会保险,兑现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扶持政策。在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方面,不搞一刀切,给整改对象留足充分的整改时间。对有合同纠纷的圩口承包人,引导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发放候鸟损失农作物补偿金和流转圩口、土地生态效益补偿金。另外,创新管理体制,组建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在湖区设立管护点,招聘专业渔民从事一线管护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湖区示范种植莲藕、茭白、荸荠等水生经济作物,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湖区群众致富。
按照计划,池州市下一步将积极申报计划总投资约2亿元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总投资6200万元升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和总投资2500万元升金湖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修复水生植被1.95万亩、建设湖堤芦苇带约11.92公里。同时开展“绿盾2022”、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交叉互查行动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图片由池州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