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跨越铁路站场8股道,在空中实现桥梁“双转体合龙”……8月25日,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发布消息,备受关注的文忠路高架涉铁工程有望今年11月实现“合龙”,预计明年春节前完成桥梁建设。
据介绍,文忠路(郎溪路-少荃街)规划为城市快速路,南起郎溪路,向北与新海大道、天水路、新汴河路相交,上跨淮南铁路线,后与泗水路、岱河路、学林路、淮海大道、学府路、龙子湖路相交,终至少荃街,与下穿少荃湖隧道顺接。地面道路红线宽60米,双向八车道。截至目前,文忠路(郎溪路-少荃街)工程地面道路已全部完工通车。高架桥除涉铁部分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桥面附属工程施工。
上跨桥预计明年春节前建成
很多市民可能会问,为什么文忠路高架桥至今未通车?答:主要是因为上跨合肥东站转体桥节点施工影响到高架桥通车。
据介绍,文忠路上跨合肥东站转体桥位于合肥东站站内咽喉区。合肥东站是合肥地区最大的编组站,每日接发列车330多列。承担着淮南、宁西、水蚌、合九等线货物列车的到达、出发和解编任务,日均编组近1.6万辆,调车组平均每天换挂超700钩。“项目跨越位置就像快递的分拣中心,来到这里的火车车厢进行重新编组再发往各自的目的地,这里是过往列车进出的必经之路。”据合肥市重点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铁路运营要求:在不影响行车的情况下每天给予2小时天窗时间施工。“在施工期间内,需要保持每两小时对线路进行检测,并对铁路沿线施工范围内路基及轨道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行车安全。”因此,在繁忙干线上的核心站施工必须见缝插针,工程临近铁路营业线的吊装作业只能在每日列车运行间隙2小时的天窗时段施工,制约工期。“为了尽量提前实现通车,铁路部门通过协调各个站段大力支持文忠路建设,尽力创造施工条件。施工单位则通过增加设备人员等方法提升施工效率抢抓‘天窗点’克服困难。”
为保障施工期间铁路线安全有序运营,施工方打算采用“双转体合龙”施工方法,先在铁路两侧修建平行于铁道的两段高架桥体,然后将桥体在铁路上空进行转体合龙。“合龙后的桥梁一次性跨越铁路站场8股道,主跨达122米,最大转体构件2.5万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上跨合肥东站转体桥的施工进度主要受铁路运营窗口期限制,每天作业时间极其有限。与此同时,转体重量大、安全风险高、交通枢纽干扰大等因素也影响工程进度。“为了确保质量安全,工期时间相应拉长。”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悬浇梁13节段施工(共18个节段),有望今年11月实现“合龙”,力争明年春节前完成桥梁建设。
高难度“空中双转体”系国内首次
除了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天窗时段短,文忠路上跨合肥东站转体桥还克服了多种施工困难,釆用了多种高难度的技术。
“主桥最长钻孔桩60米,入岩深度34米,桩径2米,距既有营业线最小距离12.1米。所以,施工安全保障是一大重难点,仅桩基施工一项耗时5个月。”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主桥采用先悬浇后平面转体施工工艺,梁体为纵向非对称横向变宽(29.5~34.1米)、竖向变高异形悬浇结构,“这种异形悬浇施工难度很大,悬浇时对挂篮变宽设计、行走体系刚度、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据悉,这种非对称变宽挂篮施工双转体混凝土梁,在国内尚属首例。
桥梁建好了,在空中转体,最终实现“无缝对接”也是一大难点。为了实现这一高难度动作,需要在桥梁承台预埋可旋转的球铰,球铰承担桥梁上部结构荷载,转体时通过主控台操控智能千斤顶牵引梁体转动。“主桥采用2.5万吨和1.5万吨球铰进行双转体,需实时精准控制转体平面位置,保证在转体过程中要求双桥姿态稳、精度高(最小距离仅27厘米)。”据该负责人透露,2.5万吨跨铁路双转体变宽挂篮施工技术在国内是首次实施应用,必须在铁路上方精准合龙对接,“目前施工方正在联合两所高校进行技术课题攻关,做好技术储备。”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合重宣/文 王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