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在安医大二附院儿科门诊,8岁的轩轩(化名)正由母亲秦女士带着候诊,母子二人均咳嗽发热。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儿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增加,儿童和成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上升,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秋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儿科门诊患者不少,但较11月初,略有减少。”专家提醒,家长不必恐慌,轻症患儿不必立即去医院,可先居家观察。
母子二人均发热咳嗽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流感一般从每年的11月持续到次年的5月前后。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据介绍,2023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未来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高发。今冬明春我国可能面临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
27日上午,在安医大二附院的儿科门诊,轩轩状态还不错,而母亲秦女士不断咳嗽。秦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咳嗽一个多星期了,目前略有好转,“烧了2天,在家吃点药退烧了。”而轩轩也在四五天前开始咳嗽, 咳嗽第三天开始发烧,“烧了两天,在38℃与39℃之间反复,赶紧来医院了。”当日,在儿科门诊,不少患儿在候诊。家长和孩子同时咳嗽、发热的并不在少数。
“近期急性呼吸道疾病上升,在门诊患儿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安医大二附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戴瑞介绍, 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戴瑞介绍,秋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每年的这个时期,呼吸道疾病的患儿都会增加。从该院儿科患儿就诊情况看,11月初因为肺炎支原体门诊量上升,11月中旬随肺炎支原体流行强度下降,患儿数量减少,近期因为流感病毒患儿数量再次上升,但较11月初略有减少。
据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大家熟悉的H3N2、H1N1等。儿童易感主要由于机体免疫水平低、呼吸道和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所以罹患流感的风险更高。我国每年报告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90%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因此儿童作为重点人群要着重防护。
轻症患儿可先居家观察
由于频繁在各平台刷到患儿发热就诊等视频,不少家长陷入焦灼状态,发现孩子有咳嗽发热,立即赶到医院就诊。对此,戴瑞建议:“家长不必太过焦虑,其实有些孩子的症状较轻,可先居家观察,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年龄比较小的婴儿,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如出现明显发热,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年龄比较大以及学龄期以上的儿童,如出现高热伴轻微呼吸道症状,而没有其它全身症状,戴瑞建议先居家观察,使用一些对症的药物。
“可观察孩子的状态、饮食、大小便等,如果不是剧烈咳嗽,精神状态不错,胃口也很好,那就先居家观察。”戴瑞表示,如果高烧39℃持续超过3天、呼吸困难等,则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据了解,很多家长会自己在自助机下检查单,为孩子查血等,虽然提高了检查效率减轻了门诊医生负担,“但有时是急性呼吸道疾病早期症状,没必要急着查血。”
据介绍,为了方便患儿及时就诊,该院儿科医生已经全部放弃休息,平均每人每周增加2-3个门诊班和一个急诊班,努力让患儿得到科学规范诊治。
目前我省多家医院增加相关科室医务人员投入,以缓解儿科等门诊压力。除安医大二附院外,安医大一附院北区增加急诊内科、儿科夜间出诊医生;调整内科系统医务人员投入,根据患者数量动态调整出诊医生人数等。
秋冬季早晚温差大,气温骤升骤降,孩子不能适时增减衣物,且免疫力低下,感染流感风险高。戴瑞提醒家长要提醒关注天气,关注孩子的衣物增减。
持续发热超过三天要及时就医
戴瑞表示,绝大多数呼吸道感染患儿都有很好的预后。病毒感染一般都有3到5天的病程,治疗过程中家长不需要过度焦虑,不要短时间内反复就诊,不利于患儿病情康复。
孩子出现超高热或持续发热超过三天、频繁咳嗽影响正常生活、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出现嗜睡、呼吸频率增快或呼吸困难、频繁呕吐、皮疹、头痛或抽搐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大医院人员密集、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风险较高,建议症状较轻的患儿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儿科等就诊,在专科医院就诊明确诊疗方案以后,也可以通过医联体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或居家治疗。
有少数家长反映孩子出现反复感染,戴瑞分析,孩子在感染康复后,身体机能并未完全康复,抵抗力仍较低,此时要增强锻炼,注意保暖,保证蔬果及蛋白质的摄入充足,也可去中医门诊进行中医药的调理。
呼吸门诊成年患者明显增加
27日上午,在安医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患者何先生因为咳嗽持续九天前来就诊。何先生介绍,他孩子前几天患上流感,经治疗刚恢复返校。
据了解,目前合肥多家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患者数量增加,多数为学生家长,与平时相比,门诊数量增加约30%至40%,甚至有医院成倍增加。
“主诉都是咳嗽、发烧。”安医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郑凌介绍,“有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也有流感、鼻病毒等。主要还是病毒与支原体。”因为免疫力强一些,成年患者一般是支气管炎多一些,也有感染到肺部的。
郑凌介绍,往常支原体感染主要出现在青少年群体,成年人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近期可能因为病毒感染后抵抗力下降,所以支原体感染的成年患者较往年多。
“支原体感染与普通感冒还是有差别。”郑凌介绍,普通感冒的发热就一波,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是持续性的,支原体感染出现的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很少有痰,少数患者会有消化道症状。
对于一些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的患者,郑凌建议,可选择抗感冒治疗,早期将病毒遏制住,也可去社区门诊,不一定非得要去三甲医院。
还需警惕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
除了大家熟悉的支原体肺炎感染、流感外,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主任许启霞提醒,还需警惕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
据介绍,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是指呼吸道多种病原微生物同时感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如患者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病毒感染,或者病毒混合细菌、支原体、真菌等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感染等。
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耳痛、咳嗽、咳痰等,部分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的情况;合并流感的患者往往伴有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混合感染和普通流感怎样区分? 据许启霞介绍,混合感染是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同时致病,与普通感冒相比,混合感染往往症状较重,临床表现包括反复高烧、剧烈咳嗽、干咳或咳黄痰,一些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疲劳乏力,咽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精神状态差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例可能发生重症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等。
许启霞提醒,如果上述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要警惕肺炎的发生,要及时就医。
学校科学消毒非常重要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合肥市疾控中心提醒,学校是人员比较聚集的地方,一旦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更易传播,引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科学消毒对预防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很重要。
合肥疾控中心提醒,学校日常以开窗通风为主,根据天气情况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若出现病例,应加强通风。平时要注意物体表面消毒、餐饮具消毒、织物消毒。
地面、桌椅表面、玩具、家具表面及门把手,水龙头等人员经常接触的表面,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鼠标、键盘、手机等可用75%酒精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若出现病例,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可能被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室内消毒时,所有人应离开房间,消毒后开窗通风30分钟再进入房间,物体表面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
(戴睿 刘理扬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新闻附件:
呼吸道传染病如何预防?
1、注意咳嗽礼仪。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或肘部遮掩口鼻。带有分泌物的纸巾切勿乱丢弃。
2、戴口罩。佩戴口罩后可以阻挡病毒通过飞沫等渠道进入呼吸道,预防患上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3、勤洗手。家庭成员中有人正在感染呼吸道疾病时,密切接触者勤洗手对于阻断传播来说很重要。
4、不聚集。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婴幼儿应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区域,尤其是儿童密集区域。
5、保持空气流通。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6、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分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