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秸秆经纪人张凯只是一个边缘人物,但借助秸秆这根撬杠,张凯踏入了以“秸秆”等为蘑菇基料种植双孢菇的“蘑菇江湖”。
近五年,宿州市灵璧县食用菌产量从全市最少上升至全省前列。
历史上,灵璧食用菌产业曾迎来两次高潮。尽管最后无疾而终,但都为往后的发展留下了“火种”。
灵璧的“蘑菇江湖”已经绵延三十余年。眼下,以“蘑菇工厂”为代表的技术流异军突起。新的技术给张凯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张凯一平方双孢菇产量高出了一公斤,一个650平方的棚子能多卖近万元。
面对未来,他踌躇满志。
从人工到机械化
皖北平原上,种蘑菇的传统一直存在。
历史上,灵璧食用菌产业曾迎来两次高潮。尽管最后无疾而终,但都为往后的发展留下了“火种”。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供销系统曾推广双孢菇种植,但因市场、技术、品种等问题,不了了之。
90年代,以平菇、金针菇为主的民间自主栽培再次兴起。后来成为“元老”的刘现卓就是在这个时间入行。他这样描述当时的产业: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菌菇。但种植规模扩大了,销路却没有打开。大批菌菇只能在本地市场同台竞技,最终市场价格一降再降。”
普通农户发现,种菌菇挣不到钱了。“夫妻两个一算,不如去打工,挣钱多还利索。”
洗牌在所难免。最终的结果是:种植户数量减少,但单体种植规模扩大。只有一小批积累到技术的农人“存活”了下来,逐渐成为灵璧县食用菌产业的骨干力量。
而在灵璧以外,食用菌行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生产水平正在快速迭代。
2001年10月,全国第六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福建省漳州市被称为“中国菇都”“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刘现卓也在福州打通“任督二脉”。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做“种蘑菇”也可以做到这么大。
一众蘑菇中,刘现卓青睐“秀珍菇”。原因是秀珍菇适合工厂化、机械化。
彼时,刘现卓的大棚还停留在人工阶段,但漳州已实现半自动化装包。
人工和机械化的差距在哪?刘现卓算了一笔账,生产1000斤料,漳州的工厂仅需一个小时4个人,而自己却需要10几名工人忙活一整天。
这直接决定了单体规模和栽培方式。“我在示范园搞的几十亩地在宿州也算能排得上号了,但是人家百亩才是起步。”刘现卓知道,自己必须作出改变。
灭菌柜、拌料机、灭菌锅炉、小推车……改变的第一步是“尊重”技术。刘现卓将自家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10万元,从漳州买了一些简单的机械,同时也第一次上了保鲜冷库。自此,他正式踏入“秀珍菇”的江湖。
从机械化到智能化
刘现卓正赶上好时候。2005年左右,秀珍菇在长三角市场一度走红,他的秀珍菇供不应求。
那时,与平菇年均价2元左右相比,A类秀珍菇的价格每斤能达到5元,净利润能达到1元左右。受限于规模,刘现卓彼时只能用客车行李舱向上海发货,一天能销售近600斤。
“菇子到了上海就靠抢,谁抢到就是谁的。”
2012年,刘现卓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搬家。从路北的产业园搬到了路南。
新场地仅占地12亩,但生产效率却比之前的30亩高出了一大截。在新的场地里,从一二级搅拌、装袋、灭菌到轨道车进大棚,刘现卓开始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机械化模式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据他测算,当时8位工人一天可以生产1万袋,而在老“作坊”,8位工人10天才能完成1万袋。
但就在刘现卓志得意满之际,国内食用菌产业也在发生变化。
2020年秋,灵璧县政协组织了一次远赴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国内食用菌强县的考察学习,刘现卓与张凯等县政协委员回来后深入各乡镇蘑菇栽培大户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
这次外出考察,让刘现卓又开了眼界。
刘现卓曾在考察结束后自嘲,原以为自己在秀珍菇“门派”里已小有所成,但参加了“武林大会”后才发现,他只能算是小作坊式的栽培户。
此时,国内已有高手在使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而刘现卓还在使用固体菌种。液体菌种能够提高食用菌的生长速度,缩短生长周期,还能够提高产量和整齐度。
刘现卓测算,如果改固体菌种为液体菌种,一个菌包就能够增产5%到10%。“当时,我们产量还停留在单包4至5两左右的产量,人家已经能够产出6至7两。”
此外,通过使用自动接种机,对方企业的生产效率已经达到刘现卓的3倍。自动接种机一次能插12根针管到菌包中间,仅需2秒就能完成12包的接种,刘现卓使用的固体菌种2个人耗时1分钟才能完成。
在刘现卓完成机械化改造的8年后,在灵璧县以外的世界,PIC编程控制替代了老式机械控制,智能化时代到来。
从收秸秆到种蘑菇
在灵璧,另一位“蘑菇”代表人物是专攻“双孢菇”的张凯。
2017年,灵璧县杨疃镇一里王村尚未脱贫。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60后村干部张凯决定种植双孢菇。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还要从秸秆说起。
灵璧是粮食种植大县,张凯所在的杨疃镇一年秸秆量达7万吨,仅一里王村秸秆年产量就达6000吨左右,这些秸秆怎么处理成了村里的大问题。作为村干部,张凯站了出来,做起了秸秆经纪人,承包了一片占地面积75亩的草场,收储本村的秸秆。
在灵璧当地,秸秆收储的价格为200元左右/吨,但运到外地后,甚至达到了700元左右/吨。
这些秸秆会被运到哪去?做些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张凯先后前往河南夏邑、福建漳州等地求索。他惊奇地发现:当地村民会将麦秸秆制成基料,种植食用菌——双孢菇。
在调研过程中,他先后考察了双孢菇种植采用的竹竿棚、空调棚、工厂化生产车间等多种模式。
“我们有这么天然的秸秆资源优势,为什么不能发展双孢菇种植呢?”
刚开始,张凯建竹竿棚。受限于资金,他选择投入80万资金建立共计15个小棚的“蘑菇作坊”,总占地面积近5亩。
蘑菇作坊的第一步是制作基料。
首先,将已打捆的麦秸拉到基料制作场地,打散、铺开、建堆,将麦秸与牲畜粪便按比例掺水拌匀、发酵。每周用机械翻两至三次,保证发酵均匀。重复操作满一个月后,再将发酵成熟的基料铺进棚内,进行24小时60℃以上的高温消毒。忙完这一步,接下来就是等待的过程。
两个月后,在保持棚内温度达18℃以上的前提下,开始播撒菌种。每天,还要进行喷水补土,维持基料湿度。再等待20天,双孢菇开始出菇。
竹竿棚每年可以收6茬菇,出菇时间从当年10月持续到次年5月。出菇率达每平方15公斤。这些双孢菇,按照不同的品级,价格维持在3元-4.5元/斤。
种植第一年,张凯的收入达90万元,迎来了开门红。同年,他的“蘑菇作坊”吸引本村居民近40人就业,带动村民平均每月增收3000元。
在张凯的带领下,该镇16个村已实现食用菌种植全覆盖,现有食用菌种植面积60万平方米,年产菌菇约1.5万吨,人均年增收2.4万元。
2020年,一里王村也凭着双孢菇种植的“东风”成功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35万元增至60万元。
从作坊到工厂
张凯也参加了2020年秋的那次远赴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国内食用菌强县的考察学习,在这次考察中,他与刘现卓同行。他回忆那次考察:
“意识到了自己与高手的差距。”
考察归来,整个灵璧的蘑菇江湖开始“抱团”。当年10月,全县58个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及26个蘑菇种植户成立了灵璧县食用菌协会,张凯和刘现卓分别担任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和副会长兼秘书长。
食用菌后来成为灵璧县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并以食用菌为枢纽,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灵璧县还与芜湖市南陵县合作共建菌棒研发中心和菌种生产、研发中心,进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菇棚建造、智能管理、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食用菌种植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灵璧县食用菌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吸引苏浙沪等地食用菌产业配套企业前来对接洽谈合作。
2021年起,食用菌产业接连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
安徽省分别印发《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发展食用菌产业纳入省委“一号文件”。
与此同时,灵璧县提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并在县级层面出台制度,每年统筹不少于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2018年到2023年,灵璧县食用菌产量从全市最少上升至全省前列。
除了遍布灵璧的“蘑菇作坊”,当地还在杨疃镇七井村建设了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并且盖起了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蘑菇工厂”。
以“蘑菇工厂”为代表的技术流异军突起。“蘑菇工厂”的基料发酵隧道优化了当地种植户自制基料模式,给“散修”们提供了新的选择,逐渐成为“修炼”的洞天福地。
在蘑菇工厂里,食用菌和秸秆被链接在了一起。种植的食用菌不仅可以“吃”掉当地6万吨秸秆,每天出菇量还达到了10吨左右,效益比传统种植技术翻了好几番。
目前,灵璧县现代化食用菌空调大棚种植面积达65万平方米,“灵璧双孢菇”“灵璧羊肚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皖羊肚菌1号、2号”新品种,获批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证书,填补灵璧县食用菌专利空白。
截至目前,灵璧县食用菌栽培面积150万平方米,年产量达3.2万吨,产值2.5亿元,带动近2万人居家就业和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从生产到研发
踏入灵璧的“蘑菇江湖”,张凯整整6年,而刘现卓则历经30年。
199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成教院食用菌制种专业班毕业的刘现卓回到了家乡灵璧,在家中开起了 “蘑菇作坊”,从平菇和菌种销售中挣到了第一桶金。高峰时期,灵璧市场三分之二的菌种都来自于他。
但在2000年前后,刘现卓在日光温室中种植鸡腿菇。次年春季,因为气温回升,地温升高,设施跟不上,菌包被“烧死”了,损失金额达18万。近7年的收入一“夜”之间损失殆尽。
“我们家里盖100平方的房子,才花了不到5万块钱,这一摔,3栋楼没了。”
三十年后,刘现卓拥有了自己的智能化菌棒工厂——蕈苑生物科技公司,进行秀珍菇、黑皮鸡枞、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菌种研发。
在张凯看来,目前灵璧县食用菌种植已十分成熟,但技术方面仍有待提升。
由于竹竿棚的使用年限仅有七年,2024年,他计划带着村里的村民一起,将原有的竹竿棚全部推倒改建为新一代的爱尔兰空调棚。
“土地会回报的。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刘现卓认为,产品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未来秀珍菇的产能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价格一定会下降,改变的时刻又到了。
今年,他已与上海农业科学院的秀珍菇专家达成了合作意向,将使用后的秀珍菇的菌棒二次利用,种植草菇。这被他称为“双胞胎”计划。
“未来,希望提到食用菌时,大家都说灵璧的菇好。”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刘晓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