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全国第一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4-01-19 09:26:47

1月18日上午,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发布2023年金融数据。截至当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贷款增速连续13个月位列全国第一,全年贷款新增1.06万亿元。

去年各项贷款增速全国第一

2023年,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较2022年同期提升0.47个百分点,较当年初增加10586.5亿元,列全国第7位,增速列全国第1位。2023年末,安徽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2561.4亿元,同比增长10.8%,较上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8068.7亿元。从增速上看,列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2位,长三角第3位。

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省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通过“再贷款+”模式,不断丰富工具应用场景,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普惠金融等领域。当年,全省各类再贷款再贴现累计使用1852.6亿元,同比增长13.52%。

2023年,配合省政府出台的金融工作系列政策文件,全省银行系统多途径提升小微企业金融供给。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2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打造以“新农贷”为拳头产品的涉农信贷品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涉农金融服务水平。2023年,涉农贷款新增4245亿元,同比多增693.6亿元。

全力支持科创发展

在支持科创发展方面,截至2023年末,安徽首创的共同成长计划”项下共对接企业1.6万户,发放贷款844.3亿元。银行系统建立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实施“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项行动,引导中长期资金向基建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集中。2023年,基建贷款新增2149亿元,同比多增425.8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1.2%,连续两年保持50%以上增长水平。

去年,安徽金融机构继续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力度,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3%,同比下降53个基点,其中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6%,同比下降19个基点。

房贷利率平均下降32个基点

2023年,全省金融机构在配合住建部门落实“认房不认贷”政策基础上,结合全省房地产市场运行实际,及时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并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首套存量住房贷款利率调整,不断减轻居民还贷压力。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9%,同比下降32个基点。

境外来皖人员支付无障碍 

随着安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增加,境外来皖人员支付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紧紧围绕“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工作思路,以丰富支付服务供给、深化支付场景建设为切入点,全速推进境外来皖人员支付服务工作,助力安徽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国际友好城市建设。2023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与安徽省商务厅联合主办境外来皖人员支付服务示范商圈建设活动启动仪式,并为屯溪老街授予安徽省首个“境外来皖人员支付服务示范商圈”标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做好日常宣传培训的同时,以重要展会、重大活动为契机,在机场、高铁站、会场等境外人员较多的场所,摆放《支付服务手册》,引导重点金融机构加强与媒体联动,持续提升境外人员对安徽支付服务的知晓度与认可度。

大力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

此外,安徽还多措并举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行动,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以全省2309个先进服务网格化银行责任网点为基础,以这些网点服务的社区、街道、市场和使用现金重点客户为半径,对各类先进收付主题或经营主体是否接受现金支付、是否存在歧视或排斥现金支付等情况开展摸排。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已累计摸排各类经营主体21万个,其中包括4.2万个涉民生经营主体(如各类市场、超市、各类缴费中心等)和5400余个涉外经营主体(如著名景区、涉外酒店等)。同时,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银行责任网点及时核查社会公众反映的有关拒收现金问题,已妥善处置投诉纠纷25起,切实维护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充分保障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同时,全省部分银行已逐步探索开展“零钱包”上门兑换服务,已累计兑换“零钱包”1.46万个。要求全省所有办理现金存取业务的银行不得随意停办,在养老金发放等重要事件节点增设现金服务窗口,方便老年人存取。

专项整治以来,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已组织全省各地市分行和各类银行,广泛开展宣传活动3.9万场次,指导各类现金收付或经营主体签订《不拒收人民币现金承诺书》3万余份,在商家收银台的显著位置处张贴“支持人民币现金支付”小贴士约2.3万个。

(通讯员 梁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