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今年将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推进桶边值守等工作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1-26 16:41:30

1月26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去年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目前,全省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3.8%,全省已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4座,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今年,我省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成一批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建设,推动环卫行业管理向智慧型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其中,合肥、铜陵2个国家试点城市持续巩固试点成果,其他地级市因地制宜持续深入推进工作开展。据了解,合肥市创建了145个示范区,建立领导包保制,不断完善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系统;铜陵市印发《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价办法(修订版)》等,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453份,并对该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社区、物业等约550人进行业务培训;芜湖市成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构,制定并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马鞍山市组建了27人的垃圾分类专班,实现了人员、架构、场所、任务、保障的“五个到位”;宿州市发布致全市青少年的垃圾分类倡议书,持续开展“社区青春行动”公益活动项目,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常态化、长效化;蚌埠市加大垃圾分类监管力度,对不规范投放行为进行查处,实行“教育在先、惩戒在后”;淮北市打造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新模式。

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我省印发实施《安徽省“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方案》,按年度细化目标任务,督导相关设区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项目,确保按期实现包括县区在内的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4座,设计处理能力47960吨/日,全省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按照计划,省住建厅今年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紧盯问题、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分类实效。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动居民共商共评共享共治,统筹推进入户动员、桶边值守、源头减量、短板补齐、文明宣传、全程管理等专项行动;按照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建成一批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建设,推广智慧环卫“芜湖模式”,推动环卫行业管理向智慧型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省住建厅将落实源头减量,聚焦商超、酒店、快递等重点行业领域,落实国家限塑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等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垃圾分类减量措施,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源头减量。会同宣传部门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在行动”专项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和公益活动,健全完善全社会参与体系。(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