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淮南市大通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她“官”虽不大,但管得宽,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就没有她不管的。她就是淮南市大通派出所副所长陈月英,多年来,陈月英怀着对群众真挚感情,秉持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用大爱倾注到社区警务的小事小情,成为群众心中“好闺女”。
15年用脚步丈量社区
2009年因丈夫退伍转业到淮南,陈月英被调整到大通派出所工作。刚做社区民警那会儿,陈月英这个“门外汉”遇到过不少困难,她憋着一口气,没有放弃。后来单位举办治安业务培训班,培训基地距离陈月英家骑车不过5分钟路程,可她却吃住在培训基地,硬是坚持了半个月,把社区工作学习得七七八八。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想要“心中有数”就必须熟悉社区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15年来,陈月英用脚步丈量社区,记不清走了多少路,穿坏了多少鞋,有时也累,但一想到奔忙是为了社区群众,脚下就有了力量。
目前陈月英总结提炼的“七多七勤社区工作法”(“多思勤想,多访勤录,多帮勤助,多敬勤叙,多跑勤走,多联勤劝,多学勤问”)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并在当地公安系统进行了推广。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突出女民警”和“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后,总有人问做好社区工作有什么方法,陈月英说没方法,如果有,无非是多勤快一点,多细心一点,多关爱一点。
善解纠纷的“芝麻官”
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更多的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并不小,作为社区民警的陈月英一直告诫自己,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再小的事情也要放在心上,竭尽全力去做到最好。
社区有一对老人,都80多岁了,之前一直跟着女儿生活,后来想跟儿子住,儿子儿媳却不愿意将产权归属为老人的房子腾出来,老人一生气要去法院起诉,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作为社区民警这个事陈月英得管啊,先安抚好老人情绪,然后做儿子儿媳妇的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前前后后陈月英跑了二十多次终于做通了老人儿子的思想工作。之后,她又找老人儿媳妇单独沟通,摆事实讲道理,由最初的拒绝见面,到后来认识到错误,老人的儿媳妇最终被陈月英的坚持感动,主动将两位老人接回共同居住,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15年里调解过无数次这样的小矛盾小纠纷,社区群众都戏称陈月英是最擅长断家务事的“芝麻官”。
一声“闺女”让她流泪
陈月英管辖的社区在老城区,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唱“空城计”,空巢老人和孩子多,年轻人少。老人们之前经历过苦难,生活小心翼翼,陈月英刚到社区的时候,一看见她就喊“警察领导”,陈月英说大爷大妈,我是你们的社区民警,不是啥领导。大爷大妈哈哈一笑,下次再去,还是喊“警察领导”,喊得陈月英浑身不自在,她想一定要改变这种称呼。
于是,陈月英上班不忙的时候就去社区转悠,周末上街买菜、出门散步也去社区里转悠,和大爷大妈们拉家常。老人们子女都不在身边,也喜欢跟她聊天,时间一长“警察领导”便成了“警察同志”,这个称呼好一些,陈月英还是不喜欢,觉得有距离感。
脑筋一动,陈月英又有了新想法。刘大爷家使用液化气,换气不方便,她留意用气情况,一到时间就联系换气师傅上门换好。80多岁的赵奶奶喜欢吃饺子,年龄大了做事不利索,陈月英就打听赵奶奶喜欢吃什么馅的,备好材料上门“蹭饭”,一顿饺子吃下来,赵奶奶乐得合不拢嘴。这样一来,大爷大妈再见到陈月英时就直接喊“小陈”或者“月英”,这两个称呼陈月英特别喜欢,倍感亲切。
周大娘老伴和儿子过世,儿媳妇离家出走,她独自带着12岁的孙女生活。老人还患有心脏病,祖孙俩仅靠低保度日,生活极为困难。陈月英立即组织全所开展帮扶慰问,并定期到周大娘家走访,了解周大娘身体情况和她孙女的学习情况,一坚持就是十来年。因为这件事,居民对陈月英的看法又有了改变,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哪一次,陈月英去社区的时候,有的老人离老远就喊她“闺女”,陈月英高兴得留下了泪水,才发现“闺女”这个称呼才是她最喜欢的。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