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肉牛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是乡村产业中最具优势、最具潜力、最具带动力的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带动就业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聂磊将为长三角地区的肉牛产业助力,建议制定长三角区域肉牛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建立长三角肉牛产业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聂磊在过去的一年中参与了全国政协的很多活动。“包括到全国一些地市考察市场,深入老百姓听听基层的声音,到企业家的队伍里去了解情况……同时在调研的过程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建言献策。”聂磊告诉记者,主要是围绕“中部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等课题,和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日常工作中听到的企业家心声,形成调研报告。“过去的一年,我省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其中,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不少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在自身转型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省的民营经济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聂磊对乡村振兴这个课题非常关注。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出发展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数字农业,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农产品高效流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他还建议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发展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比如,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以产学研方式进入农业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扎根基层。另外,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留才机制,切实解决乡村人才在工资待遇、晋升空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困难。
建立牛肉安全追溯体系
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聂磊将继续在乡村振兴方面发力,为长三角肉牛产业制定一个小目标。
据介绍,长三角地区是国内肉牛消费最活跃、等级最高、消费产品最多样化的区域,牛肉市场需求规模大,每年有近60万吨的牛肉缺口。“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一员,安徽肉牛产业发展应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保障长三角地区肉牛需求作出安徽贡献。”聂磊告诉记者,我省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明确要求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通过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再造一个千亿级绿色食品肉牛产业。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安徽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10条政策》,即将出台《安徽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全力推动安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但在调研中,聂磊也发现实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养殖用地、环保等政策上存在差异,缺乏区域性肉牛产业规划统筹协调肉牛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肉牛产业链上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在肉牛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存在不对称现象,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牛肉产品价格难以保证。“对于我省而言,肉牛产业的发展不但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本地肉牛遗传资源保护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聂磊介绍,我省本地肉牛品种多样,包括有大别山牛、皖南牛、皖东牛等黄牛品种和东流水牛、江淮水牛等水牛品种,但每个品种存栏量较少,缺乏品种繁育体系,没有系统的遗传改良规划和有计划的选种选配,难以构建优势的品种品牌。
聂磊建议,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长三角区域肉牛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规划肉牛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安徽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电子耳标推广使用,建立每头牛不脱落、唯一的芯片标识码,建立牛肉安全追溯和防疫追溯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建立长三角肉牛产业统一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定期交流和协商机制,便于及时掌握和分享各类市场信息,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长三角区域应形成合力,搭建区域性交流合作平台,共同加强本区域肉牛品种遗传改良规划的建设,同时加大肉牛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和品种培育力度,加快本区域肉牛繁育体系建设,进行联合育种攻关,从品种特点、遗传基础、遗传规划等方面共同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肉牛品种保护和培育政策,连续支持、培育我省优良品种,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聂磊还建议强化科创合作,鼓励支持区域间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围绕肉牛饲料饲草、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环节,组织实施攻关项目,对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推动肉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同时组织实施畜牧兽医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加快壮大肉牛人才队伍。(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