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陈。
元宵节前的安徽博物院,经过了周一短暂的闭馆休息日后,如约开放。前来看展的观众们依然络绎不绝。
观众有多少?数据说话。据安徽博物院发布,龙年春节期间,安徽博物院上新6个精品展览,推出49场文化活动。2024年2月10日至17日,共有7.5万人次入馆,同比增长156.54%。从全省范围来看,安徽全省博物馆春节共推出百余场精品展览。2月10日至17日,全省博物馆接待总人数158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总人数98万人次,增长了约61%。再放眼全国,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
博物馆与城市游
贺岁展、文物展、联合办展、送展出馆、邀展进馆,展品的流动共享,使得春节假日里,留在每个城市的人,到访每个城市的人,都有了一个好去处。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游“city walk”重要目的地之一。
这个春节,旅行归来的安徽人说,周边地区的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预约门票“秒空”。这个春节,安徽博物院同样迎来周边省份的大批游客,其中来自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观众在外省游客中占比39.9%。
春节等节假日去哪儿?在很多游客看来,是因为参观某个博物馆的计划,让他们决定到访一座城市。这些具有城市文化地标意义的博物馆,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还在各类馆际交流展中浓缩呈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文化。
参观者与传承者
逛展无数的观众们,有自己的判断。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山东观众详细陈述了安徽博物院的互动项目和重点文物的讲解,认为互动做得多、讲解做得细,一站式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需求。一个展品下,一个名称、一行简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文博展品的知识性诉求。
“弦纹铜盉,就是个调酒器,往里面装三样(酒),就像现在咱们调鸡尾酒一样……”春节期间,河南郑州博物馆登上热搜,一边是讲解得头头是道的保洁阿姨,一边是气势拿捏的志愿讲解员“小孩姐”,引得网友连连点赞,纷纷评论“高手在民间”“博物馆的扫地僧”。
很多观众,显然是二刷、三刷甚至无数次“刷展”,陪同到访友人,资深导游上岗。人人都是参观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讲解员。告别走马观花与浮光掠影,博物馆所讲述的浩瀚历史,越来越深入地嵌入观众脑海中,成为交流讨论的日常话题,成为自身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很多观众,以敬畏之心看千年文明,轻声告诉身边的孩子:“在博物馆看展览,说话要轻声一点。因为这里有上千年的文物,还有其他安静看展览的观众。”文物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博物馆氤氲着静谧的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两代人,成为自身文明素养的一部分。
在这个接受知识、塑造自我的公共文化空间里,参观者、参与者、点评者、倡导者、传播者、传承者……我们看到了同一位观众不同的面孔,看到了博物馆俨然成为自己的“主场”。
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
据安徽博物院统计,春节期间到馆参观者中,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是主力军,占比53.66%。这一届年轻人为什么着迷博物馆?
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其他文化活动相比,博物馆的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花式“整活”的文创产品更懂年轻一代的“打开方式”。
博物馆选用更懂年轻人的方式,进行更有创意的策划、打造更高品质的陈列、举办更有对话意识的活动,以“新意”换“心意”,与今天的年轻观众达成一致。让年轻人从博物馆这座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文明果实,还需要继续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对文物的内在价值、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阐释、呈现。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借由博物馆这一载体,今天的人们能够与宏大的历史脉络同频共振,于悠久的文明进程中审视自我。
作者: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