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鲁迅爱吃的冬菜包子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04 10:42:25

·陆小鹿

北京,是一座百去不厌的城。可看的景点多,可吃的美食也多。且景点、美食的背后,往往还藏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让人不禁生发探究兴趣,比如“来今雨轩”。

初次看到此名,十分纳闷。这是什么意思?读来也颇为拗口。却原来,这是一家百年老字号,始建于1915年。“来今雨轩”四字,典出杜甫的一篇散文《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末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老朋友下雨还来,新相知则雨后却步”,后人因此把“旧雨”比作故交,“新雨”喻为新知。“来今雨轩”截取“旧雨来今雨不来”的中间三字,寓意“故交新知,新老朋友,欢聚一堂”。

经此一解读,百年茶社更添几丝文化气息,以至于我千里迢迢为它慕名而来。

来今雨轩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毗邻故宫。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城最著名的宴请场所。当年,鲁迅、林徽因、老舍、梁实秋、徐志摩、陆小曼、张恨水等民国文人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鲁迅爱吃这里的冬菜包子。1979年,鲁迅的学生许钦文,曾撰文《来今雨轩》,描述了鲁迅请他到来今雨轩吃包子喝茶的故事。鲁迅向来对美食极为挑剔,他盖章好吃的包子自然错不了。冬菜包子内馅来自四川四大腌菜之一的南充冬菜。包子的造型更是一绝。非普通包子的扁塌形,而是圆柱体,皮面上有二十六道手工褶子,极像八旗子弟喜爱把玩的鸟笼子。

同紫禁城的大多数建筑一样,“来今雨轩”的主体建筑亦是一派皇室范儿,碧瓦飞甍,雕梁画栋,檐口椽头画着五彩缤纷的油漆彩画。厚厚的棉被门帘挡住室外凛冽的寒风,挑高的木质天花目测有五米之高,两侧设计了暗红色的木质阁楼楼梯。拾级而上,一侧是少年中国学会主题展区,一侧是文学研究会主题展区。在久远的过去,这里不仅仅是聚餐品茗的场所,它还是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的所在地。想象一下便知当年是多么热闹的一个所在。茶社的八瓣梅地砖也是特色之一,橘色方格中镶嵌一朵蓝紫色的八瓣梅,如今地面铺就的是复制版,但店内一隅还能看到百年前和五十年前的原版地砖陈列地柜。

我点了一个单人套餐,包含一只冬菜包子、一壶茉莉甘露、一盆豌豆黄,还有四碟小菜,坐在茶社厅堂里定定神神享用美食,多出一份仪式感和从容感。冬菜包子的内馅做得极为扎实,所以才能撑起圆柱体的外形。冬菜与肉沫混合的口感微甜,但不腻,甚好。茉莉甘露也是这里的招牌,香味浓郁。

茶社里出售《我与来今雨轩》的笔记本,里面有一些关于来今雨轩名客人的往事记载。我买了一本,用茶社提供的印章印上鲁迅、林徽因、老舍的卡通照,还有《新青年》和《少年中国》的一期目录,还印了一只胖猫咪和一只冬菜包子,这一页是献给我家的布偶猫胖丁的,寓意也给胖丁吃只冬菜包子。

那一日,北京零下一摄氏度,我躲在茶社里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打在我的中式四方桌上。边吃冬菜包子、边喝茉莉甘露、边翻旧日日记,在癸卯冬日里遐想北平,恍惚自己也参与了他们当年的聚会,这一寸负暄闲坐的时光真美好。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