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林敏建议: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探索“同病同保障”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3-04 17:36:07

全国医保目录尚未完全统一,住院直接结算存在“待遇差”;同一医疗服务项目,不同省份价格差异大;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存在短板;跨省门诊慢特病病种少……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副主任林敏打算就上述问题建言献策,解决老百姓跨省异地就医的部分难题。

安徽将继续加强“适老化”改造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一名“新人”,林敏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了新委员培训,并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参加界别调研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去年4月,还参加了全国政协在我省开展的‘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专项民主监督。”通过这次专项民主监督,林敏和来自全国多地的政协委员,深入我省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调研,为养老这个“老问题”寻求“新解法”。


一直以来,林敏就比较关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出要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级扩面”。“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是一种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口照护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敏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建立完善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失能群体基本生活照护服务。“提高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层级,将其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中的一个独立险种加快推进,并扩大覆盖地区和人群范围。”今年两会又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立法进程的提案”。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适老化’改造,但从上次的调研活动来看,我省的‘适老化’改造,比如加装电梯等情况,距离广东等地仍有差距。”不过,让林敏比较欣慰的是,当地的相关部门在调研时也很诚恳的表示,将加强“适老化”改造推进进程。

扩大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范围

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林敏将把关注点聚焦在老百姓跨省异地就医的部分难题。“经过全省各级医保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现已全面实现跨省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门诊慢特病费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费用直接结算。越来越多的参保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异地就医服务,有效缓解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的难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参保群众跨省住院直接结算68.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34.5万人次;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达到71.51%,较上年同期增长24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全民医保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不过,在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40余年的医生,林敏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全国医保目录尚未完全统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执行“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导致部分参保群众直接结算与手工报销之间存在“待遇差”,且省际间同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差异大。


据林敏介绍,目前我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同一个医疗服务项目存在“治疗方式类似,但是价格相差巨大”的情形。比如,“心脏移植术”。江苏省省级价格为21000元/次,除外内容“供体”;浙江省省级价格为26400元,除外内容“特殊材料”;上海市省级价格为22956元/次,无除外内容;安徽省省级价格为13245元/次,除外内容“供体”。“项目间巨大的差异化,不利于合理体现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另外,医保基金监管存在短板,就医地和参保地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跨省门诊慢特病病种少(仅有5个病种可直接结算),且各地门诊慢特病政策差异大、病种不规范统一,致使参保患者无法在省外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费用。

针对上述问题,林敏建议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逐步统一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和报销政策,尽可能缩小各地待遇差异。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遴选部分病组探索“同病同保障”。“在充分听取临床专家等意见基础上,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发挥价格合理补偿功能,合理测算成本价格,加强省级间价格联动,缩小项目价格收费标准差距,逐步实现价格一体化。”同时为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逐步扩大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的病种范围、数量及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保障患者及时联网直接结算。

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林敏建议将跨省异地就医监管纳入国家医保局年度基金监管重点工作,通过飞行检查、联审互查等方式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全国异地就医费用分析通报制度,定期对费用、报销比等指标进行分析通报,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医保基金,并完善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协查机制,统筹就医地和参保地监管力量共同开展跨省监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