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3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指导意见,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并配套出台了相关建设规划。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介绍,为了准确把握安徽粮食生产的增产空间,就是安徽有没有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可能性,前期,安徽农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知名小麦专家马传喜教授领衔,组成专家组,对安徽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安徽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因素、作物、区域三个视角,系统分析,得出了安徽完全能够实现粮食年产千亿斤的结论。
《意见》坚持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主攻方向,多种粮、种好粮,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显著跃升、粮食生产条件显著提升、粮食产业效益显著攀升。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8115万亩以上,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7143.5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彰显。并细化列出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等一系列具体指标。
我省还出台了建设规划,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共安排2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406.9亿元。良田工程将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酸化耕地治理、流失耕地恢复、新建现代化大中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沿淮沿江涝区排涝能力建设等7个项目。良种工程将重点实施突破性品种选育、种粮一体化建设、“种业之都”建设等3个项目。良机工程将重点实施“皖美粮机”研发创制、“皖美粮机”全程机械化示范、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三中心”建设等3个项目。
我省沿淮沿江低洼易涝区排水能力不足,易形成“关门淹”。为解决涝能排问题,沿淮地区大力推进实施怀洪新河水系、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两项重大水利工程,治理面积9400多平方公里,涉及六安、淮北、宿州、阜阳、淮南、蚌埠、滁州等七市29县(区)。沿江地区加快实施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沿江巢湖、滁河、三江、皖河、秋浦河五大水系95片涝区的112处排涝泵站工程,治理面积3186平方公里,涉及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9市28县(市、区)。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到2025年,沿淮沿江涝区治理工程基本建成,已治理涝区的除涝标准将全面达标,实现涝水排得出、洪水防得住。
我省现有大中型灌区覆盖了全省46%的耕地面积、70%的水田面积,为稳住安徽“米袋子”、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充分挖掘我省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建设规划将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作为“良田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新建大型灌区16处、中型灌区42处,设计灌溉面积2082万亩;现代化改造大型灌区10处、中型灌区462处,设计灌溉面积3824万亩;全省将新增灌溉面积69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30万亩。据估算,到2035年底,我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2,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约30亿斤。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