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徐晋建议:继续在合肥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3-06 14:16:01

作为国家四大综合性科学中心之一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可控聚变物理前沿及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目前已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为电磁、材料、生命科学和核聚变等领域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也让我国在强磁、核聚变、量子信息等方面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但在全国政协委员徐晋看来,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还不能满足研究需要,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上也远不及其他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且未能形成集群化态势,在物质科学、聚变能、深空科学等领域大科学装置建设差距较大。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打算建议继续在合肥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并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

徐晋同时建议,将强光磁集成试验设施、超级陶粲实验装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行星环境模拟设施纳入“十五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启动项目,支持安徽省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在强磁场、高能物理、聚变能、深空科学等领域大科学装置建设。“合肥目前正在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经为各种大科学装置项目预留了充足的土地。”

徐晋在调研中发现,地方政府在建设大科学装置中财政保障有一定压力,且大科学装置对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经济持续发展助推作用发挥不够。“大科学装置目前主要服务基础前沿研究,为中央科研单位提供极限研究手段,安徽有关企业、省属高校在科研工作中申请大科学装置支援时较为困难。如稳态强磁场2022年度开展课题277项,为67家用户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其中地方企业横向课题仅1项。 ” 

他建议,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允许地方先行开展多元化融资相关试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把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作为多元化投入和高效建设试点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五五’规划。”另外,适度增设相关考核指标,引导大科学装置运维单位将开放机时向省内高校、企业适当倾斜,进一步助力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经济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徐晋见证并经历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他看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仍有差距,围绕电子信息科技自立自强,徐晋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1件个人提案和2件联名提案。“其中,关于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建议,契合国家的统筹各方资源、高效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对相关部门制定集成电路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借鉴。”据徐晋介绍,我国近年来虽然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取得了突破,但仍存在核心技术储备不足,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差等问题,且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加大投入和加强保护。为此,他建议统筹协调产业链攻关,推进行业(区域)变分工为合作攻关。优化激励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开展国产设备、原材料在产线的适配,在终端应用引导企业应用国产芯片。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徐晋将继续围绕芯片提出建议——统筹推进芯片光电融合设计发展。“我国诸多研究所和大学都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约有113万人从事光学和光子学元件设计制造。国家针对光子集成技术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计划,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建议,由科学院或工程院牵头,就光电融合设计、光电混合计算的发展前景和方向,集中国家在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光子学、微波、数学等方向顶级专家团队,联合开展规划论证,确立发展技术路线,提出发展决策建议。同时把光电融合设计、光电混合计算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条件具备时,由电子领域内大型综合性央企或相关国家实验室等牵头组织,整合国家在光电领域的优势发展力量,形成有机一体的产、学、研发展集群,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实现聚焦突破;建立光电融合设计、开发、测试、应用技术标准,构建培养创新应用生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