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钟,当城市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时,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已经灯火通明。今年43岁的程修飞和妻子也准备就绪,开启全新的一天。从2014年来到凌大塘干砸墙的活算起,程修飞两口子已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0年,这座城市不仅是圆梦的起点,更是第二个故乡。维修工、泥瓦工、搬运工……程修飞都是样样精通,2020年4月,程修飞荣获由合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合肥市 “金牌职工”荣誉称号,也是临工集散中心首批获得“金牌职工”荣誉称号的6名工友之一,2021年,程修飞还荣获“安徽省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生活有希望、奋斗有动力,夫妻俩一起为幸福生活而努力。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初中毕业后,15岁的程修飞与村里的同伴外出打工谋生,他来到了北京,在一个工地做了一名普通瓦工。起初程修飞不会技术,只有边做边学。 “我没有拜过师,所有技能都是自己一点点学会的。”程修飞回忆起最初学技艺时的情景,“最初我是个小工,一有时间就看别人,偷偷学些技艺。每当别的工友休息时,我就拎起瓦刀练习抹灰、磨边、接缝。刚开始砌墙都做不好,就一遍遍地练,做得不够好就推掉重来,一遍又一遍地摸索。”
经过一番苦练和钻研,程修飞逐渐熟练掌握了砌筑专业的基本操作要领,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此后,程修飞还辗转兰州、天津等地,在工作中锤炼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程修飞也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瓦工中的“行家里手”。2013年,程修飞和妻子来到合肥,成为马路临工大军中的一员,天天站在马路边“打游击”。虽说有一技之长,起初还是为工作发愁,时常需要站在马路边找活儿干。2014年,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成立,让程修飞有了个寻求更多工作机会的联系点,在这里,他还有机会多次参加技能培训提升,也逐渐结束了“站马路”揽活的经历。因为能吃苦、技术硬、口碑好,程修飞在这里很快就崭露头角。2019年9月,程修飞参加了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组织的“临工技能大赛”技能比赛,凭借娴熟技艺,程修飞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线上+线下 临工求职不再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像程修飞这样的临工还有很多。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主任吴国军告诉记者,以往集散中心每天大约聚集1000名临工,75%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现在每天这里大概有200名临工,就业率大概是25%左右。“虽然有差距,但是我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临工正在与用工单位‘握手相拥’,越来越多的临工也愈发感受到‘中心’家的温暖。”2024年元宵节当天,安徽合肥包河区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举办2024年首场招聘会。招聘会吸引来了50家用人单位齐聚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000余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会的现场,包河区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网络临工”也开始了第一次“直播招聘”,吸引来了不少临工的关注和网友们的支持。“推出网络临工主要是想遴选一批榜样临工,通过利用抖音网络平台推广招揽用工信息提供给临工就业的个性化服务,带动影响临工,提升临工群体的业务素质和服务形象。”吴国军介绍说道。
(通讯员 王莉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文 杨雪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