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女团”岛上逐“日”追光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4-03-08 10:01:12

在合肥有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的小岛,它三面环水被大家称之为“科学岛”,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岛上500余名追光的女科学家们正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夸父逐日”的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巾帼智慧。

作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综合办主任,也是“人造太阳”大科学工程质量管理团队负责人,黄素贞和她的团队一起见证了这里的每一个历史瞬间。她们与科学岛上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一起“种太阳”,一起看着“小太阳”不断突破自我、茁壮成长。

“像‘人造太阳’这样的重大项目,质量管理十分‘苛刻’。”将极限的质量要求严格落实到“人造太阳”的每一项科技攻关、每一个建设环节和每一道操作工序上,这就是黄素贞和她的质量管理团队最重要的职责。

“如果你看过电影《流浪地球》,一定对那个为地球提供流浪宇宙动力的‘行星发动机’不陌生,它就是核聚变反应堆,与我们的‘人造太阳’装置原理相同。”黄素贞说,要想点燃它,让它稳态运行,需要同时实现极高电流、极强磁场、超高真空、上亿度高温以及零下269度低温等极端条件,这使得“人造太阳”建设和运行充满巨大挑战。

例如,超导线圈上导体与冷质输运管的焊接,参与焊接的两种导管壁厚仅2毫米,要求全焊透的同时还要控制焊接温度,以避免损伤比头发丝还细的超导线,一旦失误就可能带来价值上亿元磁体报废的严重后果。质量管理团队与工程师、工匠们协力攻关,开展百余次焊接实验,开发了一套非连续控温焊接工艺,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此外,团队还创新性提出“匠心聚合,质量极限”的大国重器质量管理模式,确保了技术固化,解决了研制过程质量波动的问题,有力提升了“人造太阳”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06年,我国与多个国家共同建设“人造太阳”ITER项目。大科学工程质量管理团队负责质量把控的导体、校正场线圈等核心部件制造任务,实现了100%按进度高质量产品交付。

“也许是工作性质使然,团队中60多位核心成员大多是女性。”这是一支以青年女性为主体、长期活跃在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建设和研究一线的团队,她们与科学家、工程师、工匠们团结协作,为托卡马克大科学工程高质量建设、运行和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保驾护航。在重大课题的质量把关和协调沟通中,女性细腻、耐心、坚韧的性格优势与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严肃紧张的科研工作带来一抹柔和的色彩。2023年3月24日,团队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黄素贞在表彰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那一天,她特意佩戴了研究所的所徽,“这里有我们的事业,这里也是我们的骄傲。”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任逸玮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