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张爱玲的《谈吃与画饼充饥》,看到她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当时不以为然,如今才心有戚戚。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我留意到一个美食细节。申飞回到S城去看魏连殳,提着两包闻喜名产的煮饼。先前我并不知闻喜在哪里,查询后才知闻喜县隶属山西运城。
如今物流发达,想要尝新,网购轻轻松松。我在网上拍了六只不同口味的闻喜煮饼。尝过后才知,闻喜煮饼并非用水煮过,而是一种油炸点心。晋南民间把“炸”叫“煮”。
闻喜煮饼因是炸物,未免油大,内馅也甜,一次顶多吃一只。不过,完全可以想见,在《孤独者》写就的1925年,酥沙绵甜的闻喜煮饼一定是好东西。不然,鲁迅也不会托朋友从山西给他捎带闻喜煮饼,也就不会把闻喜煮饼写入小说中了。
在吉井忍的《四季便当》里,我看到了稻荷寿司。她说在普通的日本家庭、超市、商店街的小店里,最受欢迎的就是稻荷寿司。日本关东地区的稻荷寿司,通常做成方形。关西地区,则做成形似狐狸耳朵的三角形。关东仅仅是油豆腐皮包着醋饭、芝麻等。关西的则在醋饭中拌有胡萝卜、香菇等五色什锦。
据说日本狐仙很喜欢这种寿司,吃后能恢复力量。一个周末,趁老公出差,我独自去了家附近的综合性商场。商场有多家日式餐厅,一家家菜单翻过去,最后落座一家小餐馆。这家菜单上也找不到“稻荷”二字,但有“豆皮寿司”。果断点了这款,果然,它就是稻荷寿司。
在寿司界,稻荷寿司的确是最普通的一款,但加入文学元素和传说典故,普通的寿司便吃出了山珍海味的满足感。
刘以鬯在《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里,写了不少南洋水果,尤以红毛丹最多。红毛丹是马来亚的特产,很甜,当地人喜欢吃。我从没吃过红毛丹,去网店搜了搜,竟然有。下单一盒,当天收到。红毛丹,打眼一看,形如荔枝,却比荔枝毛发多。长得毛毛刺刺的,剥开,露出雪白果肉,口感甜蜜,肉质劲道。吃的时候回味刘以鬯的南洋故事,仿佛自己也变成故事中的人物,穿越的感觉很奇幻。
在《巴黎图书馆》里,我看到“费南雪”。书中说巴黎人对食物的迷恋程度不比对文学低。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古斯塔夫森太太还记得第一天下班后,爸爸带给自己的甜点,一款叫作“费南雪”的杏仁小蛋糕。费南雪是法国的一种小糕点,形状像迷你金条,杏仁是主要食材之一。据说是巴黎证券交易所附近的蛋糕师傅发明的,为了让金融家们速食而不弄脏他们的西服,所以叫了这个名字。本是和金钱打交道的一款点心,翻译成“费南雪”,平添一股文艺气息。
我在一家甜品店买了一款芝士费南雪,尝了尝,口味不功不过,包装盒深得我心,像好莱坞的复古电影海报,让我想起了《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吃着费南雪,恍惚觉得自己正坐在巴黎左岸喝咖啡,时光顿然变得美好。
(陆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