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继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安徽考古再度入围“全国十大”。自1990年以来,安徽已有9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磨盘山遗址位置及环境
■脱颖而出
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
自1990年开始,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已经举办34届,被誉为是“中国考古奥斯卡”。安徽是文物大省,自1990年以来先后有天长三角圩汉墓群、蒙城县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祭坛和墓地、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六安双墩汉代墓地、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等8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安徽重要考古发现不断,阜南台家寺遗址、当涂“天子坟”孙吴墓、肥西三官庙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等项目先后入围终评,却最终遗憾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失之交臂。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竞争激烈,能够最终入选尤为不易。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全国考古工作会召开,系统提出“大考古”工作思路,推动中国考古学拓展大格局、大视野、谋求大发展。过去的一年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考古中国”24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6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开展,1367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有序实施,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崧泽文化时期的陶器
■延续近4000年
磨盘山遗址重要性得到专家高度评价
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坐落于皖南最大的湖泊-南漪湖的东岸,遗址可与长江水系、环太湖水系连通,正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要地理交通节点上。2015年以来,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640平方米,其中2023年的发掘面积515平方米。
就是在这515平方米,考古人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证实该遗址是一处连续使用近4000年的区域中心性聚落,并发现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土台墓地。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磨盘山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赵东升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这说明在距今6200年至2500年,磨盘山遗址所在区域一直环境优越、资源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连续延续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极其罕有,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非常罕见。
马家浜时期的玉器
3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磨盘山遗址共清理墓葬342座,出土可修复遗物6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瓷器、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其中大部分玉器都有重复利用的现象,有的明显已经断为几截,又钻孔缀合在一起继续佩戴。赵东升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这表明玉器在磨盘山人的生活里非常珍贵,遗址随葬品数量和玉器的有无与墓坑规格似乎并无关系,说明当时的社会可能较为平等且普遍富足。另外,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大量的蛇纹石玉璜与凌家滩遗址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不排除磨盘山遗址的玉器来自凌家滩。从凌家滩到良渚,磨盘山遗址很可能是这条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专家们对磨盘山遗址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磨盘山遗址延续时间长,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少有的延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通过对该遗址的分期研究,可以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也是探讨崧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参考。
崧泽文化时期陶器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新一轮考古发掘月底将正式启动
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磨盘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赵东升感到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入围终评的22个项目,都有入选‘十大’的实力,哪一个项目最终入选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获评“十大”是对2023年工作的肯定,围绕磨盘山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即将展开。赵东升介绍,按计划,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即将于3月底、4月初正式启动。此前的工作中,对墓葬的发掘尚不完整,本轮考古发掘将继续进行相关工作,对马家浜至崧泽时期的文化堆积继续进行完整揭露,同时也兼顾其他的生产生活区域。
除了磨盘山遗址,安徽今年还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国家文物局近日批准安徽7个2024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宣城市郎溪县磨盘山遗址在列,另外还有芜湖市繁昌区人字洞遗址、芜湖市繁昌区神墩头遗址、蚌埠市固镇县垓下遗址、淮南市田家庵区武王墩墓地一号墓、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池州市东至县华龙洞遗址。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