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加快水网建设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安徽将以总投资超6000亿元的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快建成“纵横江河担纲、交错水系织目、湖库闸站系结”的水网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能力。
6000多亿元建水网先导区
我省用全国占比2.61%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占比4.24%人口的用水需求,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水利建设、河湖长制等多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意见》依据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在《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安徽省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梳理选取在建项目及建设需求迫切、基本契合当前国家投资方向的2027年前拟建重点项目,估算总投资6000多亿元,主要涉及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智慧水利等5个方面,将重点水利工程打造成造福全省人民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精品工程,加快构建系统完善、安全可靠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意见》深入贯彻“两山理论”,提出围绕水价值转换,多向突破,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盘活水利水电存量资产和水土资源,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市场化运营,有效实现资源资产变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市场交易机制,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试点探路、示范引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不断激发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3年内,全省现代水网格局总体形成
《意见》明确3个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省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到2027年,省、市、县三级水网建设协同有序推进,全省现代水网格局总体形成。水安全保障体系更加牢固,3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及大中型水库水闸安全达标率均达到90%以上。水资源配置体系更加优化,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22%。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更加坚实,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水生态保护体系更加健康,水土保持率达到92%。智慧水利体系更加有效,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到2035年,基本实现安徽水利现代化,省、市、县三级水网协同融合,基本实现江河安澜、河湖美丽、人水和谐。
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
《意见》明确重点任务。包括构筑六大体系和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共7个方面、20项具体任务。
构筑更加牢固的防洪安全体系。优化防洪总体布局,系统提升江河泄洪能力;加强江河湖库洪水调蓄场所建设,增强蓄洪调洪能力,掌握流域洪水防控主动权;结合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支流及巢湖等治理和控制性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合肥、芜湖、蚌埠、安庆、淮南市及歙县等城市防洪体系,持续推进长江、淮河流域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增强洪涝灾害监测预报能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
构筑更加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管理,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强化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全面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加快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完善安徽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加大市、县水网建设,推进全省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统筹水网多元融合发展,推进水利与航运、现代农业、文旅、能源产业布局等融合发展。
构筑更加坚实的民生水利保障体系。分区分类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夯实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供水基础,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实习生 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