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公共场所AED配置,原则上配置比例达到每10万人10台。优先在城市轨道交通、长途汽车、铁路列车、飞机以及交通场站配置。日前,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红十字会联合发出通知,加快提升全省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下简称AED)配置管理水平,鼓励将公共场所AED地图接入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有效衔接、协同联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突发心脏骤停事件屡有发生。AED作为便携式急救设备,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院前心肺复苏率和院内抢救成功率,减少病人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有关要求,我省将补齐公共场所配置短板,推进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加强AED配置规划,根据辖区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人口数量及密度、公共场所数量及类别等因素,规划公共场所AED配置,原则上配置比例达到每10万人10台。优先在城市轨道交通、长途汽车、铁路列车、飞机以及交通场站,大型企事业机关单位、工厂车间、城市广场、养老机构、社区、体育和文化娱乐场所、大型商超、酒店、旅游景点、学校、幼儿园等人员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和警车、消防车等应急载具内配置AED,逐步推进配置工作。
我省将推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AED地图,通过地图软件、小程序、皖事通等自动定位、更新、显示和导航周边地区的AED,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的AED地理位置服务。鼓励将公共场所AED地图接入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
每台AED设置场所将要有专人负责,对AED设备状态、耗材状态及效期、位置及剩余使用年限、急救物品效期等进行日常巡检,确保设备紧急时刻能取可用。鼓励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远程管理系统,对AED运行和维护保养实行实时监控管理。
通知还要求各级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公立医院等按照各自职责,面向公众开展心肺复苏(CPR+AED)等急救技能培训和健康宣教工作。探索将AED使用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体育课教师、班主任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鼓励按照每台AED培训10名急救志愿者的比例,指导AED设备配置单位建立志愿者队伍,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