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墙上好画子看不尽,扇子飘飘西墙看,西墙上画的一排古人……”晚上9点,牛静准时在直播间里和网友见面,一曲庐剧《秦雪梅观画》赢得观众们声声叫好。一颦一笑皆是风情,一招一式尽显韵味。作为合肥市庐剧院的青年演员,牛静扮相俊美,唱腔婉转,透过这双迷人的大眼,观众们能看到她对艺术那份纯粹的追求。多年来,牛静坚持不懈传承和推广庐剧,在舞台上塑造着不同角色,推动地方戏曲走得更远。
传承庐剧是心之所向
打小,牛静就与庐剧结缘。“父母曾经短暂地从事过庐剧事业,我在耳濡目染的戏曲氛围熏陶下长大,对庐剧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2007年,牛静正式踏上学艺路。“每天早上六点半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练毯子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学戏过程中她吃了不少苦头,但都咬牙挺了下来。2012年,牛静进入合肥市庐剧团。“在大戏中,我们年轻演员可能起初只是跑跑龙套,扮演长舌妇、农民工这类角色,但能与名角大师同台演出,给了我们坚守舞台的信心。”
传统古装大戏《秦雪梅》的故事深入人心,2023年7月,青春版庐剧《秦雪梅》作为第二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合肥演艺集团推介剧目,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上演。青春版《秦雪梅》去粗取精,强固精华,剧情环环相扣,是一次全新的呈现。“不仅是年轻演员的新,而且是全新的人物脉络,时长也缩减到2个多小时。”作为主演,牛静记得很清楚,那天台下座无虚席,演出后还有很多人等在门口想见一面。“朋友和我说,散场时不少年轻观众还哼唱着剧中唱段。”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贴在练功房墙上的标语,道出戏曲行当的真谛。对牛静来说,打磨角色的内心是尤为重要的一件事,需要心无杂念。牛静回忆,在准备秦雪梅的角色时,她与搭档们付出大量心血,每天排练结束后,对人物情感逻辑的把握仍然需要反复推敲磨合,借鉴其他剧种中类似的女性形象,最终才能找到感觉,让表演更加饱满细腻。“只有读懂她的内心才能支撑起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一个剧种想让它长远发展下去,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庐剧也曾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收获年轻观众的喜爱。”牛静觉得,新生代庐剧演员不仅要传承,更要勇于突破。在青春版《秦雪梅》中,演员多由90后、00后担纲,在保证庐剧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无论是音乐声腔、身段表演还是舞美装扮等,保留传统戏曲韵味的同时,也不脱离当下审美,“观众既能欣赏到他们期待的寒腔、三七等庐剧‘主调’,还能收获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欢迎来我的直播间看庐剧”
走进牛静的直播间,其用心程度令人折服。充满古典气息的屏风和花灯做背景,补光灯和直播器材颇为考究。打开她的账号,制作精良的庐剧作品、实景短视频让人眼前一亮。
2022年2月1日大年初一,那是牛静首次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庐剧直播,一出场就收获了众多网友的认可。连续三个多小时里,牛静唱了不少戏。她不仅将经典戏文唱给戏迷听,还要随时讲解唱段背后的含义,与观众互动交流戏曲知识,甚至有观众会现场“点戏”。“网友留言说,因为我喜欢上了庐剧,也会去剧院看戏了,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感。”
“我的老师、国家级非遗庐剧代表性传承人丁玉兰曾对我描述过那个戏曲辉煌、一票难求的传奇年代,那时场场爆满、百花齐放,我感觉这种氛围好像开始在直播间里看到了。”牛静还会经常连麦戏迷和其他剧种的主播,一起打擂台。渐渐地,她看到了许多年轻观众对戏曲的热爱,这让她更加坚定“传承庐剧,让年轻人爱看爱听”,帮助戏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从事庐剧演艺事业17年,牛静已经是一位年轻的“老演员”。她主工青衣、闺门旦,主演了青春版《秦雪梅》《打芦花》《半把剪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双锁柜》等经典剧目。2022年6月,由牛静主演的庐剧《陈三两爬堂》参加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以安徽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这部剧也有幸成为院团的“保留节目”。
拥抱年轻观众,“打开”戏曲传承新方式
“庐剧‘九曲十八腔’,听得人如痴如醉,久久回味。”尽管戏曲演艺的路不好走,但牛静从不轻言放弃,那份执着总是不经意间流露。作为一种源自民间的文艺形式,戏曲向来深谙如何博得观众喜爱。从瓦舍勾栏一路走来,戏曲的发展依赖于历代经典剧作的精心传承,更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和传播路径。
“清风阁,日月明,百鸟朝凤终归林;赤阑桥,四古巷,花开花落墨客吟……”4月20日晚少荃湖畔,牛静作为特邀演员登台亮相青年歌手刘宇的演唱会,跨界合作演唱歌曲《岁岁亦安》,其中由其演绎的庐剧念白足见功底,古韵新声引发共鸣。牛静觉得,传统戏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喜爱,这是一个文化觉醒的过程,国风潮流正影响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早在2006年,庐剧就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些年来,合肥市将庐剧传承发展嵌入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在精品创作、人才培育、宣传普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加速发力,让这个古老剧种焕发崭新的青春魅力。
时而高腔大嗓、时而婉转低回,可登高雅殿堂,可进田野阡陌,缭绕了三百多年的庐剧,熟悉的唱腔伴着悠扬的曲调,在喧嚣中守望,在创新中发展。更多的牛静、更好的庐剧,一定会上演更多观与演的“双向奔赴”。
放眼梨园,春色正浓。像牛静一样,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正脱颖而出。他们有自觉奉献艺术的热情,也有自觉反思当前戏曲现状的思考。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交付水袖长衫,在年复一年的练功中打磨自己,只为静待舞台大幕拉开的那一刻,化茧成蝶的那一瞬。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