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光闪烁、火花四溅,一道焊缝仿佛工艺品般光滑呈现在人们眼前。从一名对电焊一窍不通的农村小伙,成长为一名掌握高超电焊工艺的技术能手,谢小军的成长之路充满挑战。他专注执着、追求卓越,获得六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他坚守初心、精益求精,二十年如一日扎根生产前线,用奋斗青春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伟辰钢结构有限公司一线职工谢小军,让技能之光在焊花中闪耀。
2003年,18岁的谢小军离开贵州农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经过几番周折,最终进入钢结构制造行业。看到一块块钢板经过切割、拼装、焊接,可以建大桥、建楼房,彼时的谢小军对这个行业充满好奇,点燃了内心的火花。凭着一股肯吃苦、能吃苦的劲头,经过三年学徒生涯,他熟练掌握了钢结构生产过程中下料、矫正、拼装、焊接等重要工艺,顺利出师。
在钢结构组成的世界里,谢小军迅速展现出了他对工作的热爱。每一块钢板的拼装、每一道焊缝的连接,谢小军都要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数。为了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初中毕业的谢小军自学了《金属工艺学》《钢结构焊接工艺》等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技术水平不断攀升。他精湛的焊接技艺得到了广泛认可,开始在行业里逐渐崭露头角。
2018年,他进入安徽中源控股集团,逐步从一名一线职工成长为企业“技术大拿”。2021年,随着安徽中源控股集团在阜阳投资成立伟辰钢结构有限公司,谢小军作为技术骨干被派往当地提供指导。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一年时间,伟辰钢结构单线产量达上千吨。如今,谢小军所在班组参与承建的4个项目获“金钢奖”;参与制造的6项产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所参与制造的产品成为国企的免检产品;2023年1月完成的某桥梁项目实现了单件结构重量100吨,代表着阜阳制造业正式进入重型装备制造行列……
谢小军管理的工序都是关键工序,因此每一项工作必须严格把关,争取做到零失误,减低返工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在构件焊接完成后,谢小军带领骨干员工首先检查产品焊缝的外观质量,检查焊缝厚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其自学超声波无损探伤相应专业知识,使用超声波探伤仪器自检焊缝是否存在裂痕和气泡,确保生产出优质合格的产品。每一次成功交付的背后,是谢小军和同事们无数次的试验、调整和完善。
“那时候不知道累,一心只想焊出完美的成品。”正因为有这样刻苦钻研的决心,谢小军练就了一身绝活儿。2021年底,面对苏州恒力超高层建设项目的挑战,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以挑战为动力,带领团队突破重重难关。“楼层越高,对承载力、抗风险能力及制造工艺要求就越高,我们的钢结构焊接工艺在6至16毫米之间,该项目要对60至100毫米特种钢材进行操作,厚度增加了,焊接难度也加大了,成功突破后对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新起点。”
当时正值隆冬,气温低,钢板保温施工环境无法稳定,参数匹配度不足,半个月过去了项目仍在试验阶段。为了攻克难关,谢小军带领班组成员没日没夜地反复试验调配参数,一对一指导焊接,同时采购大型钢材加热设备,找到各项焊接参数、工艺手法的平衡点。历时1个月,最终实现批量生产一次合格,焊接超声波检测一次性合格率100%,首次突破阜阳钢结构行业特种钢材焊接工艺60毫米厚度一次合格。
在成功突破特种钢材焊接工艺后,谢小军并未止步,他看到了企业在钢结构制造重型装备上的短板,并着手进行改进。他主导企业制造工艺、设备的全面升级,引进大型焊接设备、大型起重机,并培育近200名技术人员,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谢小军参与建造的颍上合周高速润河大桥项目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还节约了工期和运输成本,重型装备实现“阜阳造”。
在弧光与焊花交织中,谢小军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他常说:“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全力去拼。”如今,谢小军已成为行业翘楚,但他并未停下脚步。他每天穿梭于各个生产车间,严格把控每一道产品质量关,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达到最高标准。同时,他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谢小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传授给徒弟们。他深知,要想成为真正的焊接高手,必须肯下力气、花功夫去学去练。目前,他培养出的焊接技术人才达500多人,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