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不止是“绿野仙踪”
来源:合肥网 责任编辑:伍献娟 分享到 2024-05-24 13:25:41

走在石桥之上,脚下有汩汩泉水,漫步树林之间,耳边伴鸟语泉铃,处处皆画,步步皆景——这里并非是童话故事里的绿野仙境,而是西溪南古村落。

地处黄山南麓徽州区的西溪南古村落,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多年,鲜为人知,村落因此也保留了相对原生态的模样。石墙青瓦的传统建筑,透着古韵之气,落叶纷飞的千年银杏,荡起诗意的涟漪。

西溪南——一个被遗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皖南绝美小村落,在近些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回望它的前世今生,我们发现,它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熠熠生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水为友”的发展格局保存了西溪南的村落布局

徽州区位于黄山市南部,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粮仓”。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多山少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水利密不可分。

依托丰乐河的存在,西溪南村落引水入村,村落整体呈现出“山-水-水口林”的格局。西溪南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以水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确定村落发展的方向和界限,逐步形成以丰乐河为轴,团状发展的模式。

西溪南村内的水利景观起源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整体格局保存相对完整。村外水系主要起到灌溉作用,村内水系更多的是服务于乡村生活。引水灌溉农业与生活自用,形成了外部农业水系与村内生活水系的双系统,奠定了村落“与水为友”的发展格局。

西溪南流域内,上游建有二坝水库和南北干渠,中下游有昌堨、条垅堨、雷堨、吕堨等四条水渠,秋坑、辽坑等两座小型水库,直接灌溉全镇中部和东部沿丰乐河两岸近万亩良田。且在前不久,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西溪南镇境内的四条堨坝均入选。

埠头是村民与水关系的典型体现。作为人们取水用水的平台与人水关系的纽带,埠头这一文化景观应运而生。现存埠头集中分布于溪边街与中街。今天的埠头上,随处可见河边洗衣的老奶奶和石凳上陪伴的老爷爷,卖西瓜、玉米、莲蓬的村民……

image001.jpg

山脉环绕的军事防护作用热烈了西溪南的红色历史

自然环境优美秀丽的西溪南,它不止绿,也够红。

1938年,青山绿水之间的岩寺古镇,犹如一颗喷薄的火种,召唤着四周的红军队伍,汇聚成革命的条条“红”流。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共计7000多人陆续到达岩寺,分别驻扎在岩寺地区的潜口、西溪南、琶塘、琶村。其中,新四军第三支队便是驻扎在西溪南。

西溪南位置地势独特,皖南山区歙休盆地中心四周山峦叠嶂、繁木茂竹、水陆相通,是开展各项革命活动的最佳阵地之一。

穿过村头茂密的水口林,从阡陌交错的小路进入村子,可以看到一片枫杨林,这正是当年新四军第三支队训练的地方。而这片水口林,也对西溪南的军事防护起了重要作用——它挡住村外的视线,起到遮蔽迂回的效果,是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这样山脉环绕、水林相间的地理优势为当时的革命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庇护作用。而当初那段军民共住的岁月,也为西溪南留下了光荣的红色历史、难忘的革命经历。

新四军在西溪南驻扎期间积极传播红色革命火种,他们在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在学校给师生们上政治课,作时政报告,教唱抗日歌曲。群众有困难他们也义不容辞,给群众进行防空教育,组织村民在轰炸时疏散掩蔽。军民一心,氛围和谐。革命的种子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硝烟散尽、和平常驻,但那段岁月却并没有在历史浪潮的冲刷下变得暗淡,而是被篆刻在光荣墙上熠熠生辉。

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力量挖掘红色文化,保护红色遗址,开展红色教育。成立红色文化挖掘工作小组,摸排红色遗迹;整合资金,保护、修缮红色遗址,建立纪念馆等;邀请市委党校、新四军研究会等开展红色宣讲、主题党课等等。

西溪南以他的山、水保护了新四军,新四军将士更是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那段历史、那份精神,将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被人们永远铭记、坚守。

image003.jpg

“绿野仙踪”的旅游功能明媚了西溪南的经济发展

如今,西溪南依靠旅游产业在网络平台上火出圈。这个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古村,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0万余人次,更成为当年安徽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的观摩点。究其原因,在于这里既“守得了旧”,又“创得了新”。

在对村落传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发展态度上,坚持以保护为基。

西溪南村党委书记吴志明曾说过:“我们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西溪南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当地原始生态的保护,没有选择大面积进行商业开发,而是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景观,每年还会补种一些花草树木。

2024年4月17日,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以“西溪南枫杨林”的名义,向社会各界发出一封信。信中表明,为呵护好西溪南的“绿野仙踪”,将对该村枫杨林湿地实施轮休措施。将每2个月轮流开放原有的两条游览线路,并开展植被修复,消除游人踩踏形成的“羊肠小道”,给了湿地修补修复的时间,也给了枫杨林及各类生物休养生息的空间。

而在人文景观方面,当地政府坚持“微改造、精提升”,避免大拆大建,选择在原有基础上打造具有徽州特色的新文旅景观。当地不少民宿也都是由老房子改造而来,很多传统院落、革命遗址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保护。

西溪南的园林文化遗产、水利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社会资源的参与下,被系统地摸底、规划、保护和开发。

正是对村落传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留住了西溪南的“绿”和“野”。

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创新,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地方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近些年,西溪南在社交平台上爆火,面对这场泼天热度,西溪南也紧抓市场机遇,扩大宣传加大营销,通过新老不同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跨界元素重组融合,不断创意业态。利用文旅流量,从全国引入各类外来人才,把不同的审美、资源、创意带入乡村,快速推动了西溪南的复兴,立志打造一个当代的全域旅游乡村。

走进西溪南游客接待中心,可以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洪建华的徒弟张红贵在雕刻一节劲竹。他也正是受到当地政府的邀请而来,目的是为了在当地向外来游客宣传竹雕这项非遗文化。像张红贵这样的被引进人才还有很多。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西溪南村已累计吸引来自北上广深等地创新创意人才近百人,打造了研学基地、设计师交流中心等多种业态,建成各类民宿60余家,吸纳当地创业、就业400多人,年旅游总产值超4000万元。

正是依靠不断创新、创意融合,西溪南才能紧跟时代、把握机遇,走好复兴发展路。

在2014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到访西溪南时说到,西溪南是自己最爱不释手的一本景观之书。它章节分明,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保留、再生、发展。

西溪南以守旧创新的姿态,充分发挥其“绿野仙踪”的旅游功能,自然与人文一色,生态与文化齐飞,助力经济发展,使这里的明天更加明媚灿烂。

image005.jpg

回望西溪南的前世今生,闲时灌溉,战时防护,如今又以自己的自然之美、文化之蕴引领文旅产业发展,点燃乡村振兴动力。

西溪南从岁月走来,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个时期都尽心尽力地发挥着它每一叶绿、每一泉水、每一分美的作用,从旧时到今日,从土地到溪流,从屋宅到乡野。

它是历史的、当下的,也是未来的;是自然的、人文的,也是多元的。

(文/金文静 陈华婷 杨志远 图/朱祝茵 付昌盛 高具平)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