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今年将启动第一轮安全生产督察 史上首次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5-24 16:19:45

5月24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安徽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计划启动第一轮安全生产督察,这也是我省历史上首次。据悉,我省计划用3年时间开展“八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建成危化品、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成道路交通、防汛抗旱、气象灾害等10个领域应急系统,并开展城市燃气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消防安全除患攻坚专项治理等,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安徽今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据省应急管理厅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1.2%、23.6%,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

根据《安徽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我省将逐一推动出台37个省级部门子方案、16个地市方案,形成“1+37+16”方案体系,计划用3年时间,分动员部署、专项治理、巩固提升、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开展安全责任落实、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精准执法和帮扶、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八大行动”。

实施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综合措施,对全省31座尾矿库“头顶库”实行“一库一策”综合治理;推进化工园区安全提升,全省38个化工园区全部实现一般安全风险C级达标,其中11个化工园区实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D级达标。在全国率先建成危化品、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成道路交通、民爆、森林火灾、地质灾害、防汛抗旱、气象灾害等10个领域应急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开展城市燃气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消防安全除患攻坚专项治理等。

截至目前,我省抽查检查企业168306家,排查重大事故隐患3371项,整改2538项,未整改的隐患全部落实了整改措施。企业安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4121家,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及设备工艺4505项,安全工程治理2228项,查处电焊等特种作业岗位人员无证上岗作业727人,帮扶指导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7476家,实施行政处罚6117.8万元,曝光、约谈、联合惩戒企业4553家次,移送司法机关63人,责令停产整顿企业715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一案双罚”241次。

针对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将借鉴中央环保督察模式,计划今年启动第一轮安全生产督察,这也是安徽历史上首次。拟成立3个省安全生产督察组,上、下半年分两批对6个设区市和2个省直部门实施督察,首轮督察对象的选择,设区市主要考虑地域、经济、人口、产业结构、风险特点等基础条件,省直部门考虑选取监管任务重、工作量大、群众关注度高的行业部门。其中,对设区市督察时间为15至20个工作日,对省直部门督察时间为5至10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适当延长督察时间。督察将采取听取汇报、列席会议、调阅资料、调研座谈、走访询问、个别谈话、受理举报、明查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

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

针对城镇燃气管道“带病运行”问题,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定工作方案并全面开展了燃气管道“带病运行”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排查燃气管道违规占压、穿越密闭空间、第三方施工破坏等方面风险隐患,并分级分类推进风险隐患闭环式整改到位。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排查燃气管道“带病运行”问题隐患977项,完成整改659项,其余问题隐患正在持续整改中。与此同时,我省加快推进老化管道更新改造项目实施。2024年计划改造老旧燃气管道3468公里,其中包括原计划于2025年开工建设的1186公里燃气管道,以及新排查出需改造的778公里老旧燃气管道,目前已完成689公里。

在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我省将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将应用场景拓展至燃气用户终端、瓶装液化气和水环境治理等领域。“聚焦燃气安全,实现管道燃气中高风险区域监测全覆盖,延伸燃气用户终端监测预警,重点是工商用户,通过安装泄漏报警器和联网改造,实现泄漏监测预警。细化智慧监管措施,实现对瓶装液化石油气储配、充装、供应、配送、使用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据省住建厅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大部分市已启动二期项目实施。

另外,我省还加强燃气第三方施工监管。严格涉燃气项目审批审查,强化涉燃气项目建设全过程安全监管,健全对燃气管道及附属设施周边工程建设项目的巡查、抽查及专项检查机制,防止“以批代管”、“不批不管”。严厉查处涉燃气项目违法违规行为,对施工破坏行为将依法依规严厉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加强燃气管道安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严防野蛮施工、盲目开挖作业损坏燃气管道引发安全事故。

如何预防电动车火灾?如何扑救?

针对近年来时有发生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省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也给支了招。

据其介绍,购买电动自行车时,要注意选择正规合格产品,注意查看电动自行车是否具备过流保护功能和短路保护的功能。在使用中要勤检查、常维护。如果发现故障,不能擅自拆卸电气保护装置,确保电气线路和保护装置完好有效。充电时要规范布线和规范充电时间,线路敷设应固定安装,要加装短路和漏电保护装置,充电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2个小时。

“不要在建筑内的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不要在个人住房内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包括将蓄电池拆卸后充电。”据消防部门统计,电动自行车火灾致人死亡的90%以上是因为停放在室内或停放在门厅、过道所致,电量越足,热失控反应越激烈,产生的高温喷射焰流和有毒气体就越多,造成的危害性就越大。

“电动自行车热失控30秒出现明火,火焰温度升到310度左右,不到两分钟后火焰温度680度,电动自行车整车将会被引燃。滚滚浓烟和有毒气体以1秒钟1米的速度,充斥整个楼道,切断居民逃生通道和室内空间,一旦吸入3-5口剧毒气体就会昏迷致死。所以100秒内要尽快控制扑灭,并随时准备疏散逃生。”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电动自行车起火的情况下,应及时撤离火灾现场,同时采取有效方式及时提醒周边的人员进行安全疏散。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视情采取以下灭火措施。“首先切断电源,避免火势扩大和漏电事故发生。使用灭火器、沙土、湿布或湿棉被等灭火。如果火势无法控制或者自己无法扑灭,应立即拨打119报警,寻求专业消防人员的帮助。在等待消防人员到达之前,尽量远离火源,并确保自身的安全。”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