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合肥市教育局发布合肥市2024年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2024年,合肥市区义务教育招生将建立招生预警工作机制。同时,严禁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公办学校不得违规招收学区外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禁提前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面谈、评测等名义或委托第三方选拔学生。严禁以各类特长生名义招生。
公办学校招生入学继续实行“两个一致”
2024年公办学校招生入学继续实行“两个一致”办法,即:适龄儿童少年户籍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一致并单独立户,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地址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独立产权房产地址一致。符合“两个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地所在学区学校入学。
家庭户籍和房产地址不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原则上由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入学,确有困难的,可由房产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在合肥市经商、办企业或务工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提供父母(双方或一方)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截至2024年8月31日居住证满半年)、经商办企业营业执照或合法的劳动合同,以及户口簿、身份证等材料,由居住证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原则上,小学招生对象为入学年龄截至2024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2018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且尚未注册义务教育学籍的适龄儿童。在学校有空余学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但必须是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年满6周岁(2018年12月31日及以前出生)的儿童。对于放宽年龄招收的,必须公开规范办理。小学毕业生原则上回户籍所在地升入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确需延缓入学或休学的,应由父母(双方或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行。
学区内成套住房入学年限政策如何执行?
合肥市区公办学校招生入学继续实行“同一套住房,6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小学1个学位,3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初中1个学位,多胞胎、二孩(多孩)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除外”政策。
学校对当年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含起始年级入学和其他年级转入学生)的学区内成套住房信息进行登记,作为当年及以后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比对依据。凡是已经登记入库的成套住房,小学6年内、初中3年内不能再作为其他住户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依据。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均在学校所在县区范围内招生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均在学校所在县(市)、区范围内招生。所在区招不满且学校审批机关为市教育局的,可以由所在区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合肥市教育局批准适当扩大招生范围,但不得跨设区市招生。请广大家长充分理解把握政策,不听信任何机构或个人虚假宣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当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报名人数大于招生计划数时,需要摇号录取;而报名人数小于或等于招生计划数时,则不需要摇号。另外,民办一贯制学校七年级招生可根据家长意愿,采取直升招生的方式录取,直升生人数小于或等于招生计划数时,予以直接录取。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才实施摇号录取。
未被民办学校摇号录取的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公办学校报名。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
不能放弃。被录取后不得改报其他学校,其他学校(含公办学校)也不得录取已被录取的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放弃的,经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统筹安排入学。
网上报名的报名时间先后与录取没有联系
所有学生都须通过网上招生系统报名、录取。2024年,合肥市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须通过网上招生系统开展招生工作,采取“线上登记录取+线下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网上报名、网上录取。
网上报名时间先后与录取没有联系,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在规定时间内报名即可,家长可错开高峰进行报名。2024年网上招生系统预计6月下旬正式开放,家长可在规定时间内关注和登录即可,无需提前测试。
因特殊情况无法在网上报名登记的,可直接去指定地点进行材料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系统,完成网上报名登记,由系统进行线上录取。
家长们还需要了解的是,一名学生只能报名一所学校,若登记成功后,不可重复登记。已被民办学校确定录取的学生,不能再报名其他学校。
建立招生预警工作机制
2024年,合肥市区将建立招生预警工作机制,各区教育、公安、自然资源、数据资源等部门和乡镇、街道等形成合力,加强对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数据的分析研判。
2025年招生工作启动时,各区可根据热点学校学位紧张程度,启动并发布招生预警,明确招生预警学校和生效时间节点。生效时间节点之前符合“两个一致”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应上尽上,超过生效时间节点的将不再保证学区学校入学,按照符合“两个一致”条件的时间顺序统筹安排。发布预警时间与生效时间节点原则上间隔不少于6个月。
鼓励提供义务教育“长幼随学”服务
据了解,在符合招生政策条件的前提下,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入学和转学时,将综合考虑同一家庭多子女入学情况,鼓励提供义务教育“长幼随学”服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胡霈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