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将汽车产业列为“首位产业”之后,顶层设计正在向下传导。
去年6月份召开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明确强调,要提升本地零部件配套率,坚持以整车带配套,推动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提升本地配套率、本地采购比重。
泗县的安徽高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车间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县域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正在成为“加快提升本地配套率”的发力重点。县域经济蕴含着中国发展的新逻辑和新空间。
新能源汽车正在驶入县域经济C位,安徽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们也陷入“长考”:上不上“车”?何时上“车”?如何上“车”?这事关整个县域经济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
王传福的布局
5月18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来安徽省阜阳市考察,焦点则放在距离阜阳市区30公里左右的阜南县。
这两年,一直以“王家坝精神发源地”示人的阜南县逐渐拥有了新标签——“比亚迪”和“新能源汽车”。
2022年10月,投资100亿元的阜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开工。比亚迪弗迪科技公司主要在阜南建设整车线束、精工中心、电机精密注塑件、轮毂轴承等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线。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66天,创造了比亚迪项目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阜南速度”。
阜南县经开区
王传福在县域的布局还包括他的故乡——安徽省无为市(县级市)。
历史上,无为曾因电线电缆、羽毛羽绒两大传统产业闻名全国。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举改变了无为产业结构。
据无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240亿元、增长62.7%,无为弗迪电池成为全市首个产值超200亿元企业,“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食品两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成型”。
王传福也在刚刚结束的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强调布局问题:比亚迪要形成“以合肥为核心的新能源整车基地,以芜湖、蚌埠、滁州、阜阳为支撑的新型动力电池和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
坚定布局安徽县域的不止王传福。
去年,安徽省桐城市(县级市)出资10亿元设立桐合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合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总投资超15亿元的浩智科技电驱有限公司)。
实际上,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也是哪吒汽车母公司;而哪吒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方云舟正是桐城人。
安徽省肥西县则刚刚与福耀集团签署汽车玻璃及浮法玻璃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福耀集团将投资57.5亿元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汽车配件玻璃项目和优质浮法玻璃项目。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称:“在安徽建设生产基地,是福耀集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曹德旺的逻辑并不复杂:与合肥近在咫尺、链接众多整车厂商的肥西县已经纵身一跃,成为中国县域汽车头部重镇;正在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的肥西枕戈待旦,准备打造“两千亿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肥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在安徽将汽车定位为“首位产业”之后,安徽9个县级市、50个县的决策者都陷入长考:上不上“车”?何时上“车”?如何上“车”?
这事关整个县域经济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
哪些县,已经上“车”?
安徽有哪些县已经先行上“车”了?
记者获悉,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获安徽省政府批复的共有72个集群(基地)。72个集群中,涉足汽车零部件的集群共有22个,均属于“机械制造大类”。
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的调研则显示:早在2022年,上述22个省级县域产业集群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027亿元,营收增长16.4%,占全部集群的27.9%。
“安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起步较早。”安徽省发改委相关分析称:“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动力系统等汽车零部件领域全覆盖。”
其中,长丰县、泗县集聚汽车底盘、制动器、动力转向企业;怀宁县、宁国市(县级市)集聚内饰、外饰企业;天长市(县级市)、广德市(县级市)集聚电子器件、仪器仪表企业;全椒县、歙县集聚变速箱、发动机企业。
但是,在上述22个产业集群中,“真正以‘汽车零部件’冠名的省级县域产业集群仅有8个。”安徽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八大省级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分别为:长丰县、泗县、广德市、怀宁县、桐城市、休宁县、岳西县和蒙城县。
县域有哪些“隐形冠军”?
上述八个省级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县域”力量。
实际上,申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必须具备相当实力。2018年底发布的《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规定,集群需“具备一定规模”。
“最主要的两条,一是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亿元;二是重点开发区集聚规上企业约20户。”安徽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安徽的县域集群中隐藏着相当数量的汽车零部件“隐形冠军”。
安徽省发改委去年9月曾统计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优势产品名录》,共100个。据记者测算,至少有28家优势产品“大隐隐于县”——由注册于县或县级市的企业研发或生产。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实际上,安徽有不少县域企业一直为世界一流汽车厂商供货。
欧洲橡胶杂志(ERJ)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中,地处宁国的中鼎股份排在第13位,在国内排名第一。自2008年以来,中鼎股份累计斥资60亿元进行全球化并购,已成功融入宝马、奔驰、大众和通用等国际品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全椒县的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内燃机小功率领军品牌;
怀宁县的安徽拓普勒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省内最大的轮毂生产企业;
桐城市的安徽中博机械为比亚迪、广汽、采埃孚供货;
怀宁县的安徽思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则为上汽通用、北美通用、沃尔沃、广汽菲克、上汽通用五菱、一汽轿车、长城汽车等厂商供货。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为了回答“为什么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1/4,但是出口额雄踞世界第一”,深入观察德国制造业,将答案指向了“隐形冠军”——知名度不高,但在业内细分市场却扮演着领导者的中等企业。“隐形冠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县域汽车零部件集群的厚度。
安徽与浙江,如何对标?
安徽省发改委在去年修订了《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实施方案》,在该方案中,各集群均有“对标对象”。
安徽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最主要的“标杆集群”为“浙江省玉环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玉环市(县级市)是国内最早形成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之一,制造基础强,品类分工细,产业集群大。玉环汽摩配产业曾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在浙江省工信厅公布的2021年省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名单,“玉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也被列入名单。
2022年,安徽规模最大的省级县域汽车零部件集群营收为417亿元,仅为玉环的23.7%。
但在汽车产业被列为安徽“首位产业”之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安徽中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3年,安徽整体营收最高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长丰县,总营收已经被拉到735亿元。浙皖之间头部差距正在迅速减小。
2023年,安徽72个县域集群的平均营收超过百亿,达到109亿元;而汽车集群则超越平均值,平均营收达到137亿元。
但另一方面,安徽省级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头部和尾部差距较大。
“(安徽)百亿以上才两个(长丰县、广德市)。最高的长丰735亿,而最低的岳西营收却只有16亿元。”安徽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说:“客观说,我们与江浙沪相比仍有差距。”
安徽集群的“群主”企业体量也普遍偏小。2022年,广德“群主”企业营收为10亿元、桐城为12.8亿元,“而宁波均胜电子一家的营收达到了498亿元。”
与此同时,安徽县域汽车零部件集群中集群的集中度远不如浙江。根据安徽省发改委的测算,2022年安徽近地配套率不足35%,仅为浙江一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皖北汽车零部件集群发展相对滞后,体量都在30亿以下。
除了体量偏弱之外,安徽县域汽车产业集群多以Tier2以下(二级以下供应商)为主;以传统零部件为主;以代加工为主。
“与头部区域相比,县域资源短缺,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不足,县域招商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影响县域汽车零部件创新升级。”上述人士表示。
整零协同,如何双向奔赴?
“首位产业”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在安徽的顶层设计中,安徽省汽车办明确提出实施零部件产业“新能源化”发展行动,鼓励零部件企业紧跟整车企业新车型、新产品、新技术等产业化需求,促进传统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
与此同时,安徽正在组织开展“1+N”场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活动,力争实现“一市一主题”。
从今年开始,安徽省汽车产业整零对接活动开始在各地陆续展开。
在刚刚过去的5月,“2024安徽省汽车产业整零对接黄山行”和“2024淮南新能源汽车整零对接会”相继举行。
2024安徽省汽车产业整零对接黄山行
在休宁县,江淮汽车、奇瑞汽车、蔚来汽车、比亚迪汽车、大众汽车、长安汽车以及汉马汽车等七家整车企业代表;全国各地汽车产业零配件和汽车测试相关专家和企业代表等近200人参与“整零对接”。
黄山市内共有2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展,其中不乏县域企业。
在安徽省级层面的统筹谋划布局下,县域汽车产业的招商协同开始渐入佳境。
“安徽县域汽车零部件集群的发展正呈现出两种趋势。”安徽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一方面,县域集群正试图跳出传统零部件,聚焦新能源汽车,与之对应的,一批重大牵引性项目正在落地;
另一方面,安徽省内的配套合作也在持续加强。“此前主要为苏浙沪Tier1、Tier2做配套,现在随着安徽一批整车厂落地,则围绕安徽整车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呈现更明显的安徽合作倾向。”
落地项目带动着配套在本地或周边县域落地发展;反过来,零部件企业也积极融入安徽汽车产业链,加大向安徽新能源汽车提供零部件配套。
这实际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在整零协同的发展战略下,几乎每个县域集群都在仔细思考并努力寻找自己在安徽汽车产业链中的准确位置。
一座县城的逆袭之道,在于产业持续升级。提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型的能力,将决定县域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汽车产业可能将成为一座县城的分水岭;那些繁琐而细碎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起落可能也决定了“首位产业”的兴衰。树大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反过来也一样。整车决出生死,而零部件定的,可能是胜负。
(记者 杨宇坤 潘艳刚 梁巍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