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没有空调、电风扇,4个大冰块成了唯一的降温“神器”;带着草席床单,晚上在学校操场席地而睡,度过漫长夜晚;考场外不见任何人送考陪考,家长甚至都不知道孩子高考的时间和地点。近日,家住合肥的80岁老人马传新向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讲述了他60年前的高考记忆,并向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孩子们送上了高考祝福。
乘火车提前赶到 带着凉席睡操场
马传新在寿县下塘中学(现为长丰县下塘中学)高中毕业并参加高考,他记得,他是下塘中学的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当年参加高考的一共是2个班级约80人。“很多同学没有参加高考而是选择了回乡务农。”马传新从小学习刻苦,所以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马传新记得,那时高考前两个月才进行文理分班,“分为文史类和理工医农类,财经、政法属于文史类,我报考的是文史类就分到了文科班。”
当年高考日期是7月15日、16日、17日三天,马传新他们的考点被安排在合肥市内的合肥师范学院教学东楼1楼(现中科大东区),而住宿是在黄山路上的合肥二中学生宿舍。
由于当年的交通没有如今这么方便,马传新和同学们提前几天就从学校乘火车赶到合肥,“一共是30公里的路程,坐火车要1个小时,车费也就几毛钱,”
让马传新记忆深刻的是,当时高考没有一位家长送考和陪考,只有老师带队,而同学们都带着凉席和被单,“家长也不知道我们在哪考试,甚至有的连考试的时间都不知道,一切全凭学生自己。”
到达合肥二中的宿舍后,二中的学生已经放假,虽然室内有床铺,但是因为正值酷暑时节,室内很热,大家都把晚上住宿的地方安排在了学校的操场。“晚上大家就睡在操场的草席上,身上就盖着一层被单,主要是用于防蚊叮咬。”虽然过去了60年,但马传新回忆起那几个漫长的夜晚,恍如昨日。
4个大冰块和一条毛巾是所有降温设备
从入住的合肥二中到考点,马传新和同学们要步行半个小时,当时一路上都是农田和水塘,田埂弯曲也很狭窄。
考试期间,天气酷热难耐。考场内没有电风扇,更别提空调设备。为了降温,教室内放置了4个大冰块,“冰块有老式20吋电视机那么大,也不知道从哪搞来的,这就是难得的降温法宝。”
为了让考生们方便擦汗,以免汗水浸湿考卷,所以当时允许考生带毛巾进入考场,但也有一些人嫌麻烦或者怕有作弊的嫌疑,所以直接用衣袖擦汗。
另外,当年考场内并没有计时设备,只有极少数同学会戴上手表掌握时间。“每门考试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监考老师会提醒一下,所以当时的考试时间是不好把握的。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我的任课老师有手表,我早早就把他的手表给借来了,所以能较好地把握考试的节奏,心里踏实多了。”
让马传新老人记忆深刻的另一个画面,是男同学集体在水塘里面冲澡的场景,“那时候没有热水,周围都是农田和水塘,所以傍晚时候,我们都在水塘里简单洗个澡。”而在饮食方面,马传新说,考试的几天大家都是在住宿的合肥二中吃饭,早晚都是稀饭和咸菜,只有中午的时候有米饭、白菜和冬瓜。“吃的很简单,但是总感觉比现在的大鱼大肉好吃多了。”
60年前的高考作文是《关于干菜的故事》读报有感
马传新拿出了一张珍贵的早已泛黄的60年前“安徽省高等学校招生考生卡片”,卡片分为正反面,正面写着考生本人资料、所在中学、考何种外语、是否加试数学以及高考考试成绩等信息,反面是考生填写的报考志愿,分为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
马传新当年报考的是文史类,一共考五门:政治、俄语、语文(一)、语文(二)、历史。每科考试满分100分,共500分。理工医农类考政治、语文(一)、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共6门,每科考试总分也为100。文理科每门课的考试时间为2小时,只有历史、语文(二)是100分钟。“那时高考文史类的语文学科考试分作两门,一共是200分,占到了总分的五分之二,份量很重。”
马传新记得,当年的语文作为题目是读报有感,读一篇名为《关于干菜的故事》的文章,然后写读后感,“这是一篇关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写作的大概内容。”
成绩优异的马传新高考发挥出色,最终以344.5分的高考分数考上了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马传新2005年退休,退休前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副教授,虽然离他的高考已经过去了60年,但是在每年高考期间他都想把这段珍贵的记忆翻出来,分享给大家,这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现在的激励。
“人生是一场旅行,会有多次考试。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次大考,但绝非是生命的全部。只要尽力了,无论是什么样的考试结果,都应当坦然面对,无需悔恨。人生充满变数,付出必有回报。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马传新祝愿考生们高考顺利,金榜题名。(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