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明中都遗址“洪武七年”城砖
长三角路径:凤阳县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
我是一块砖,今年整整650岁了。我出生的时候,有数不清的兄弟姐妹,没人在乎我叫什么名字。现在我的名字叫——明中都遗址“洪武七年”城砖,我是文物啦。2021年起,我和几位同事一起离开凤阳县博物馆,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出差。
我的一天从早上9点博物馆开门开始,我是一块有故事的砖,岁月无声,我亦无声,我“讲述”的明中都故事却非常受游客欢迎。
我来自明中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国号大明。这一年被定为洪武元年,大明朝276年的统治正式开启。洪武二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家乡临濠定为中都,并在这里建设都城。临濠就是今天的凤阳县。
这座在龙兴之地营建的都城营建过程极尽奢华,号称九万名百工技艺尽在凤阳,天下名材聚于斯。从洪武二年诏建开始,工程就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诞生在热烈滚烫的炉火中,和我同时来到这个世界的还有无数的兄弟姐妹。我出生时身上就有铭文,上面除了地名、军队卫所、烧造官员、人匠、军匠名字,还有“洪武七年月日”几个字,我的年龄一目了然。
中都城工地的城砖真多啊,来自全国很多地方,每个上面都有铭文。为什么要有铭文呢?听工匠师傅说,这叫“物勤工名”制度,哪里的砖、由谁烧制记在砖上,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就可以追责。物勤工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问责制,起源很早,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皇帝那时住在南京,有时候会来工地看看工程进度。洪武八年,在一次巡视之后,他突然宣布罢建中都,这个超级工程“烂尾”了!听说后来他又在南京建了新的都城,但南京在哪里,我不知道。
在南京出差很充实
此后的几百年也像梦一样,我和兄弟们流离失散,各奔东西。我们有的被拆了建龙兴寺,有的被拆去建凤阳府,有的被农民军烧了,有的被侵略者拆毁。几十年前,我们还被拆了盖民房和公共建筑。1982年,曾经的中都城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命运翻开了新的一页。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和兄弟们去了凤阳县博物馆上班,成了馆里的藏品。有人悉心呵护,不必受风吹雨打,颠沛流离600多年后,我终于等到了岁月静好。
2021年,南京城墙博物馆筹建,诚邀我们去南京参展。我和“琉璃龙纹勾头”、“安庆怀宁县”城砖、“凤阳卫后所”城砖一同出差到了南京。
我在南京的每一天是从早上9点开始的,晚上5点下班。朝九晚五,跟大部分打工人差不多。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每天都有很多有游客来看我们,从早到晚,我在展柜里听到过各种方言,还有我听不懂的外国话。他们对我身上的铭文特别感兴趣。
来到南京以后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城砖,它们有的身上也有铭文,和我相似却又不同。博物馆的老师会指着我给孩子们讲明中都的故事,讲为什么我身上的铭文很特别。明中都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座都城,王朝新建,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那么完备,所以我们身上的铭文五花八门,有模压的、刻划的、墨书的,有的字体端庄沉稳,是很厉害的人用心写的,有的好像随手用树枝刻画,是普通工匠写的,没那么工整却天然率真。相比之下,后来南京城砖的铭文大多使用统一的模具烧制,显得规范多了。
博物馆的老师告诉游客,我们来自明中都,而明中都是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本”,我们身上有铭文,研究我们对研究明中都的建筑历史和明初的地理沿革、军队设置、官吏名称、徭役制度、刑罚制度、文字演变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我的同事有很多
我的家乡在安徽,南京城墙博物馆在江苏,加上浙江和上海一起,今天叫“长三角”。在比我生命还要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长三角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最近这些年,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各大博物馆的文物经常“串门”。2023年6月,在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沪苏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11月,安徽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还成立了长三角博物馆联盟。文物交流的机会更多了,去年以来,我在安徽各博物馆的同事们不少在长三角出差。
2023年11月,作为南京博物院90年院庆系列之一重磅大展“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开展,600余件(组)展品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国宝级文物、一半以上是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里面就有安徽博物院的8件玉器,包括安徽文物界的大咖——凌家滩玉人。
长三角的重量级展览中,凌家滩玉器非常受欢迎,大家都想近距离看看它们。去年,上海博物馆重磅推出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凌家滩玉人、玉猪等文物也受邀参展了。
近期,武王墩楚王墓的考古发掘备受关注。这两年,我的楚国同事们也经常出差。2023年底,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推出新展《不器:金文名品与徐天进书作特展》,展览小而精,文物大咖云集。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鄂君启金节隆重登场。虽说过去是楚国的“免税通关凭证”,一直在路上,如今的鄂君启金节可不轻易出门,除了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能与它面对面的机会不多,听说不少浙江观众都去看它了。
2023年12月,南京博物院曾推出《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来自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的5件青铜器出差参展。楚文化如何影响江淮地区,看它们就知道了。
今年4月28日,“丽人行——中国近现代女性图像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拉开帷幕,安徽博物院馆藏“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书”以及潘玉良的多幅珍贵画作受邀参展。同在4月,“只此中国色·青”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开展,安徽博物院馆藏注子注碗、繁昌窑青白瓷等惊艳亮相……
出差的同事多了,长三角观众近距离看到我们的机会也多了,这样汇聚各地文物的大展每次都很受欢迎。
我们出差两年多了,算一算,回家的日子不远了。以后大家想看我们,欢迎去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刘欣 图片由凤阳县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