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宣城:创新“四个面对面”工作法 在“营商”中“赢商”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6-19 12:51:03

政企沟通不够紧密、政策落地不够精准、部门协作不够紧密等是营商环境中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宣城市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创新建立政商恳谈、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疑难杂症等“四个面对面”工作法,全力打造最优营商软环境,在“营商”中“赢商”。

政商恳谈面对面,变“单向联系”为“双向奔赴”

2023年初,宣城市建立“政商恳谈会”制度,坚持“做虚了就是形式主义,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久了就是竞争力”理念,为企业搭建畅所欲言、排忧解难平台。

每月首个周末,宣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与企业家们面对面沟通,会议召开前,提前一周在媒体发布公告,企业自主报名参加。市委、市政府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建议现场答疑、现场交办。

宣城市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亮出了一套顶格受理、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实招:实行“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闭环管理,让各位企业家的建议变方案、方案变行动、行动变效果。建立“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即第1天反馈问题,第2天交办相关部门或县市区,第3天向企业反馈解决问题情况或解决方式、路径,原则上1个月内办结且能快则快,按季度跟踪回访办理情况,防止反弹。宣城市2023年1月~2024年3月,共举办15期政商恳谈会,共237家企业反映340个问题,334个已办结,剩余6个正在推进之中。

政策落地面对面,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带货上门”帮助申请政策、“挨家挨户”开展上市普查、“专家会诊”把脉政策动向……为了让惠企政策兑现更快更精准,宣城市着力从线上线下多个维度,全面发力。

针对企业对惠企政策“找不到、读不懂、不会办、往返跑”等问题,聘请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类型、生产经营情况和项目实施规划等,出具“一企一策”专项规划建议书,逐条逐项梳理帮助中小企业申请优惠政策。同时,组织专业机构对全市2388家重点企业进行资源普查,精准分级分类建立市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上市企业投融资需求库、企业发债需求库等5个资源库,上市后备企业由52家增至123家。此外,搭建政策解读平台,开办“敬亭大讲堂”,采取“专家作报告+干部上讲台”方式案例式剖析政策。

今年1~4月,宣城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8个、同比增长13.8%,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至100亿元项目2个。

要素保障面对面,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协作”

刘勇是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教工党支部书记,2023年4月,刘勇受聘成为安徽云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自此,刘勇每天都在“双重身份”中不断切换。 整合资源选派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赴对口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一对一”解决技术难题是宣城市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宣城市整合部门、银行、高校等各方力量,建立要素保障协同联动机制,创新推出土地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机制、“一链两行多企”对接机制以及“送房送编”吸引人才等政策,推动解决制约企业发展要素“瓶颈”,让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通过“引人才送住房”政策,宣城赠送产权住房50套,2023年共引进人才3.4万人。推行“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新模式,通过“编制吸引、政引企用、联合培养”形式,将引进人才派驻重点产业企业培养锻炼2-3年,期满后人才自主选择留企或到事业单位工作,先后引进93名重点高校毕业生派驻23家重点产业企业培养使用。

疑难杂症面对面,变“办不成事”为“办得成事”

为解决和补齐服务企业和群众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等短板,宣城在全市设立96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同时,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分别由政务服务中心和各进驻窗口负责人担任,负责“办不成事”的原因分析、协调处理、跟踪督办、解释答复,推动反映问题办得成、办得快,已累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338件。

此外,宣城从市场主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中公开选聘20名首批营商环境体验官,每月定期收集体验官提出的意见建议,逐项建立问题台账,通过“为企服务”平台等渠道交办相关单位,全程跟踪督促办理,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营商环境体验官。

宣城市自推行营商环境“四个面对面”工作法以来,企业家的获得感更强了,满意度更高了,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一季度,宣城营商环境考评延续去年以来良好态势,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初步统计,宣城开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平均耗时166.5天,较全省快14.9天;投产项目由开工到投产平均耗时295天,较全省快47.9天。2023年宣城签约5个百亿、7个50~100亿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