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以来安徽遭四次强降雨 黄山屯溪站破单日降水量极值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6-26 20:43:31

如果有人问2024年的夏天,最令你难忘的场景是什么?想必一波又一波的强降水是十分抢镜的。6月28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入梅以来,我省出现四次强降水过程,其中20日黄山市屯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308.3毫米,破历史日极值(2006年5月9日降雨量208.8毫米)。在这一天,皖南多地遭遇同期罕见甚至破纪录的大暴雨、特大暴雨,并引发洪涝灾害。23日强降雨又杀了个“回马枪”,而如此猛烈的强降雨天气将至少持续到月底。

四轮强降水在安徽“狂飙”

入梅以来,“梅姑娘”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从安徽省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来看,入梅以来,主雨区位于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我省出现四次强降雨过程,沿江江南雨区叠加明显;沿江江南累计雨量235.1毫米,与历年入梅后第1~8天累计雨量相比,排1961年以来第1位;暴雨综合强度达最高“特强”等级,位列历史第4位。

数据显示,19~20日强降雨区位于沿江江南,21~22日我省自北向南再次出现降水过程,强降雨区位于安庆、铜陵、阜阳、芜湖、六安、池州、蚌埠和滁州等地,22日夜里~24日沿江江南出现新一轮强降水,黄山、池州和宣城部分地区大暴雨。24日夜里起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其中黄山、宣城南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

那么本次降雨威力究竟有多大呢?从安徽省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来看,18日20时~26日08时,阜阳中南部、蚌埠西南部、滁州东部和合肥以南地区累计雨量普遍超过100毫米(占全省气象站的46.4%,下同),其中黄山、宣城、池州、铜陵和芜湖有349个站超过250毫米(11.8%),最大歙县昱岭关831.0毫米。20日黄山市屯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308.3毫米,破历史日极值(2006年5月9日降雨量208.8毫米)。

副热带高压是“幕后指使”

据了解,形成这种稳定的天气格局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稳定少动,冷暖气流对峙,形成梅雨准静止锋。形成23日新一轮强降雨的另一个重要天气系统是东北冷涡,东北冷涡也是稳定少动,且频繁引导冷空气南下。由于副高稳定少动,主雨带徘徊停滞,导致暴雨、大暴雨落区高度重合,极易引发洪涝、山洪等灾害。另一方面,冷空气频频南下,冷暖对峙生成有利降水的动力条件,降水效率非常可观,动辄暴雨、大暴雨,局地甚至出现特大暴雨。

在四次强降水过程中,我省沿江江南雨区叠加明显。全省有1368个站累计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覆盖范围占全省面积的46.4%,其中349个超过250毫米(占11.8%),最大歙县昱岭关831.0毫米。黄山全市降水量465.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倍。全国超过700毫米的8个区域站均位于黄山市,其中有3个超过800毫米。

9天安徽发布预警714条

由于暴雨站次多、强度强,全省日降水量达暴雨以上2475站次,其中大暴雨665站次,特大暴雨55站次。屯溪、休宁和歙县3站突破本站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其中屯溪为历史首次出现特大暴雨。6月19日15时,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21日9时将暴雨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应急响应,开展观测—预报“咬合式”发展的业务联合值班。黄山市气象局于19日09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19日14时30分提升为Ⅲ级,20日13时提升为II级。

18日20时~26日14时,全省气象部门共计首发、更新暴雨、强对流等预警信号714条,其中暴雨预警信号23条,预警信号累计覆盖相关责任人近101.2万人次;共计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72次,其中暴雨红色预警叫应25次、暴雨橙色预警叫应38次,强对流橙色预警叫应9次。(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