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阜阳:创新网上群众路线 搭建“两有三解”服务平台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6-25 15:43:01

近日,阜阳颍东区插花镇一居民来到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查一下肝功能,可被告知该院肝病科没有普通门诊,只能挂专家号,这让他感到不解、不便。随后通过“两有三解”(有话请您说、有事我来办,为群众和企业解难、解烦、解惑)网上平台以及阜阳市二院的努力,针对患者慢性病门诊取药和慢性病常规检查等就诊需求,开设便民门诊,挂号费每次1元。

在阜阳,越来越多的人遇到急事、难事,便向阜阳市“两有三解”服务平台求助。

搭建全覆盖线上线下平台矩阵,让群众话有地方说

作为千万人口大市,阜阳由于发展基础薄弱、民生欠账较多、社情网情复杂,一度成为全省的“舆情大市”“信访大户”。近年来,阜阳市深入贯彻省委部署,推深做实“民声呼应”工作,以“有话请您说、有事我来办,为群众和企业解难解烦解惑”(以下简称“两有三解”)平台为抓手,切实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两有三解”平台顺应“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大势,整合组建“1+8+N”平台矩阵,即上线 1 个市级总平台,设在市融媒体中心,包括“阜务为民”系列微端和群圈,明确专班专人专抓,并设立 8 个县(市、区)分平台和城管、市场监管、人社等若干重点领域分平台。把 12345 政务热线和人民网网友留言、市长信箱、“互联网+督查”平台、政务新媒体留言、媒体热线、舆情监测、舆论监督等途径收集到的问题,一并纳入总平台流转,从“指尖”到“耳畔”,从大屏到小屏,线上线下全天候、全口径受理群众和企业的诉求,形成由各分平台分头搜集、总平台汇总交办、“一口子出一盘棋抓”的工作格局。群众可以通过“阜务为民” 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多个端口进入主平台,发布文字、图片或短视频表达诉求。

不少网友表示,过去各部门也有自己收集民意的平台和渠道,但有的推来推去,最后不了了之,现在通过“两有三解”平台“一网收尽”,再也不用多部门反映,“话有地方说” 又“说了不白说”。

构建“事全解”责任落实闭环,让网下事情有人办

对于所有的求助、投诉和意见,事不论大小均登记造册、照单全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分类分级接单办单。对于总平台交办的事项,各级各单位按照快受理、快核查、快处置、快整改、快报告、快回访“六快”要求,制定任务、责任、问题、举措、整改“五张清单”,明确“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目标”,形成“反映一受理一交办一督办一反馈”工作闭环,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对急事和简易事项,2 个工作日内办理回复;一般问题,5 个工作日内办理回复;复杂问题经会商后,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共同办理;需较长时间办的或政策不允许办的,向群众解释清楚。比如,颍州区丽丰一品小区幼儿园“民转公”后,因部分事项未能与教育局达成一致意见,在秋季开学前一周园方单方面宣布暂不开学,被小区业主投诉至平台,考虑到该问题涉及 200 多个孩子的入园问题,颍州区教育局当即接办、加急处理,仅用了 2 天时间就妥善化解了矛盾,实现了正常开学。

除了解决群众的个体诉求,还围绕关注度较高的普遍性诉求,形成《热点难点问题快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调度推进,深化系统治理,有针对性开展“就医负担重报销不方便”“消防安全隐患”“飞线充电”“断头路”等 8 类问题专项整治,推动由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满足“一个人”向满足“一群人”转变。

建立全过程监督考核体系,让大家来评判好不好

据悉,该平台引入群众“好差评”制,不仅群众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对办理结果进行评价,还组织工作人员对群众进行随机电话回访,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办理效果“群众说了算”。同时,该平台定期将办理量、办结率、满意度进行“亮晒比”,对市直部门每月公布前 5 名后 5 名,对县(市、区)每月公布前 3 名后 3 名,连续 2 次倒数后三位的进行约谈整改;“亮晒比”的结果,作为年终党建考核负面舆情把控指标的重要依据,单列 3 分,一票否决。 

“两有三解”服务平台设立“办理不满意”专区,瞄准最后未处理完结的问题啃“硬骨头”、攻“卡脖子”,只要事情在理,再难也要办。同时,从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和市民、企业、媒体人士中,选聘 80 名“两有三解”观察员、20 名营商环境体验官,1.5 万名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平台履职跟进,与职能部门共商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梯位、摊位、岗位等“老大难”问题解决方案。

在全国率先定期举办“新媒体茶座”,与网络界人士和网民代表交朋友、听意见,积极把握网上舆情动态,及时优化为民服务工作,同时加强与苏州、合肥网络界交流合作,放大阜阳在舆论场中的好声音,构建广纳良言、博采众长、风清气正、推深做实“两有三解”的网络共同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