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芜湖以城市之名致敬青春,为2024届芜湖大学毕业生举办了集体毕业典礼,来自在芜湖高校的毕业生代表等1000余人共聚神山公园参加典礼,这也是安徽首个以城市为名义举办的大学生集体毕业典礼。面对人才,芜湖打响了“天下英才汇江城,创新创业在芜湖”的城市名片,芜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才资本的首选地、优选地和必选地。
芜湖市面对周边长三角大城市人才虹吸挑战,聚焦中小城市人才引进困难、政策兑现较慢、留用机制不活等问题,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抓手,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打造人才工作“总服务商”,构建“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人才生态系统。近三年芜湖市累计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75个、领军人才734人、高端人才6235人、大学生18.8万人。
真心爱才 发放“芜湖人才绿卡”
芜湖配套需求“优先快办”。芜湖市发放“芜湖人才绿卡”,为重点产业领域专家人才“一对一”配备人才服务专员,在医疗卫生、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解决后顾之忧。特别是在住房方面,建设“人才公寓”,落实租购补贴、契税补助,本科生凭借每年1万元租房补贴基本可以租到50平方米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落户最高可享受20万元、夫妻双方可叠加享受40万元购房补贴,基本相当于市区100平方米首套普通商品房首付款。
此外,芜湖市还建成了惠企惠才政策网上超市,上线运行“芜湖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整合医疗、教育、人社等部门23项服务资源,实现各类人才政策“一站查”各项人才补贴“一站领”各种涉才服务“一站办”,推动人才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兑现时限基本压缩至一个月左右,无需提供一张纸质材料,截至2023年底累计兑现人才资金 7.87亿元、惠及各类人才13.6万人次。
“悉心育才” 开展“订单培养”
芜湖市开展“订单培养”。组织“万名高校学子进百企直通车”访学活动,全市1450家企业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支持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100个订单班,定向培养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产业人才4627人。
同时,芜湖市围绕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高校设立“产业教授”流动岗位,让各行各业的优秀技能人才走上讲台,市财政按照实际支付产业教授薪资待遇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吸引奇瑞、海螺、三只松鼠等企业800余名高层次人才自主申报,已有454名行业精英走进高校课堂。
此外,芜湖市聚焦汽车和零部件、高端家电、互联网休闲食品、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实施“鸠兹英才”培育工程,遴选有发展潜力、对优势产业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人才,倾斜支持重点培育,发掘优秀人才服务优势产业。
“倾心引才”灵活猎才
芜湖市聚焦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梳理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分布地图”,并常态化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累计达成就业意向6.5万余人。
此外,芜湖市还举办了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紫云英人才日、金秋人才周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打造了23 家紫云英人才驿站。同时还派发了3000万元紫云英人才城市体验券,吸引1万余名大学生参访体验,2023年全市新入职大学生8.8万人、增长 31.3%。
在灵活猎才方面,芜湖对标国际一流技术水平,“一事一议”引进国内外拔尖人才。依托市人才发展集团,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展人才招引猎聘、人才公共服务等业务。通过寻猎外包驱动、承办赛会带动、风险投资撬动等市场化手段精准猎聘人才,2022年6月成立以来共猎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人才近2000人,其中C类高端人才占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芜湖还支持企业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挂职兼职、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智,投资 10亿元建设上海松江芜湖人才飞地,与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达成合作协议,为入驻企业柔性延揽高端科研人才70余名,实现项目在沪研发孵化、在芜落地投产。并建成安徽创新中心,打造服务安徽省、辐射长三角的人才创新共同体,鼓励科技人才在区域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
精心用才 年薪评价新标准
落实梯度政策激励。芜湖市探索建立以年薪评价人才的新标准,突出人才的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根据企业人才工资性薪酬和纳税额进行评价,对企业给予年薪20万元的可直接认定为高端人才、年薪100万元的认定为领军人才、年薪200万元的认定为国内外拔尖人才。对急需紧缺的“专才”“偏才”,可不受学历、职称、论文等限制,直接推荐认定为高层次人才。
此外,还赋予企业评价人才自主权,将人才职称评审权下放重点企业,实现“谁用人谁来评”。截至目前累计7829名专技人才取得相应等级职称资格,企业承接职称评审权已成为留住和用好人才的一件法宝。
近年来,芜湖围绕省域副中心,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建设目标,扎实推进 “双招双引”一号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牵引,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全力打造人才工作的“总服务商”。创新搭建芜湖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对人才各类需求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构建了“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的人才环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徐宏博 实习生 关家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