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三变改革”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6-30 10:15:02

“红桥村,红动能,跟党走,志不移;村两委,贴民心,办实事,解民忧……”这是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的《村规民约》,也是文明乡风聚民心的集中体现,这背后是一个贫困村逆袭的故事,也写满了红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奋斗的故事。

带头逐户走访群众

义井镇红桥村曾是长丰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地处偏僻,缺水易旱,种地种不出几个钱,养家糊口都困难。也正是因为受够了这里的贫穷,2000年初的一个夜晚,刚过而立之年的孟凡余下定了离乡创业的决心,连夜前往合肥,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从一家企业打工做起,到开办了自己的小型物流公司,孟凡余闯出了自己的致富路。在村民眼里,他是成功“跳出农门”的能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但他闯出来了,红桥村却一直还是那个穷地方。

2012年12月,原义井乡党委政府打破界限找“能人”,鼓励返乡创业。怀揣着回馈家乡,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愿望,不惑之年的孟凡余又主动“跳回农门”回到了红桥村,被村民推举为红桥村党支部书记。

孟凡余书记对村“两委”工作人员说:“我们要对得起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我们要像一滴水,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不能做一滴油,游离于群众之外。”孟书记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他凡事亲力亲为,带头逐户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与需求,为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到处奔波,甚至自己掏钱给贫困户买衣服、买油、买米,逢年过节还会带领干部到群众家里慰问走访。坚持“以真心换真情”,在他的坚持下,群众的心渐渐暖了起来,“信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悄然扎根。

“三变改革”蹚出发展路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共建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回望红桥村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孟书记带领下的“两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智慧。2016年,红桥村实现重点贫困村脱贫;2017年,成立村办企业红桥坊菜籽油加工厂;2018年,建设起光伏电站和扶贫产业园,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6.5万元。红桥村作为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的偏远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大量撂荒,看着抛荒的土地,孟凡余十分心疼,“要治好红桥村的‘穷病’,就必须利用好土地这个最大的资源。”2018年底,借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契机,孟凡余书记带领村“两委”勇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开始对全村的土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治,并将建设出5700亩高标准农田转化入股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统一经营,土地成了集体的土地,村民成了股民,“三变改革”在红桥村落地生根。改革的结果没有让大家失望,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并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收益分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64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村实现了共同致富。红桥村从一个薄弱村成为了经济强村,探索出了一条红桥之路,“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成为了全市学习的经验。

2022年,红桥村按照“引进来,走出去”思路,带动曹岗村、义井社区等集体种植3500亩,拓展双墩镇350亩、合肥经开区4500亩种植基地,大力发展高粱、小麦、油菜等农业种植,跨省经营与黑龙江依兰县合作,共建绿色水稻基地5800亩,树牢市场逻辑,发挥职业经理人作用,巩固荃银高科、北大荒、金丰公社等农企合作。引进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油料加工厂,打造“义井红桥坊”本土菜籽油品牌,推广菜籽油、大米等农副产品。村集体盘活限制民宅,实施一桌家宴项目,发展乡村庭院经济;推动创之巢文旅项目,打造党建教育培训中心、双创孵化中心、研学基地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综合体。年度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920万元。

荒田变沃土,薄岭成粮仓。2023年红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0万元。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长丰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长丰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年度示范发展十强村等荣誉称号。孟凡余个人先后当选“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长丰县人大代表”,获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皖美村支书”等称号。

践行初心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坚强班子,练好内功”要求,在孟凡余书记的带领下,红桥村优化班子队伍建设,激活党员“细胞”,紧抓建章立制,作风建设,同时注重干部眼界提升,组织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到各地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大力鼓足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的士气。成立“红桥村党员议事会”,充分发挥“五老”及乡贤作用,广泛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红桥,秉承“大义为‘井’”之精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目标,以“红桥经验”辐射周边村居,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共同体经营模式,推动“一点红”带动“全局亮”。展望未来,红桥村将实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转型。凭借较多的耕地,以种植业为主,配合开展蔬果大棚、炼油加工等产业,力争成为长丰集体经济模范村。

从2012年到2024年,红桥村的实践,总结出了“八条”:包括党建引领、搭好平台、土地到村、合作经营、订单生产、防范风险、利益共享和公开透明。

“红桥”是一个地方,“红桥”是一种经验,“红桥”更是一股力量。红桥人以一种“敢为人先、敢闯大业、敢争一流”的精神状态,带来红桥村同走康庄致富路。如今,走进红桥村,一望无垠的田野预示着丰收,农民的脸上写满了对小康生活的期待,以“红桥经验”为内核的发展模式在全县推广,开花结果,奏响乡村振兴路上奋斗的赞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54岁的孟凡余书记仍是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地冲在一线,他的脚下是红桥村的泥土,心中是对党不变的信仰,手上是使不完的牛劲,脑中是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妙方,而身后,是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情怀闪耀的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文 高斌/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