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守护
许达
“发现险情,桥上有一棵大杨树正在被洪水冲向下游,离桥约150米……”。歙县许村村内,23个文保员轮流24小时坚守,用自己敏锐观察,迅速上报,保护着一个个“国宝”在洪水中安然无恙。
吊走威胁古桥的大树
23人盯住16个“国宝”
歙县许村镇许村村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体,有廊桥、牌坊、古民居、祠堂、古亭等。
自6月19日到21日,许村村降雨量超过520毫米,是安徽省降雨量最大的一个站点。如何在极端天气下有效保护这些“国宝们”的安全?许达等文保员们选择了值守。
清理祠堂内的淤泥
许达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村民,为了保护村里的这些古建筑,他早年加入了文保员队伍中。据其介绍,在这次强降雨来临之前,县里以及镇上就已经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今年4月到6月,已经进行了彻底大排查,对存在漏雨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基本的抢修,应对雨季的来临。”
为应对此次降雨,当地组成了一支由23名文保员参与的队伍,对这些文保单位进行不间断的巡查排险工作。23人中有不少像许达这样的本村村民。
“对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体都包保到人,每个单体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每个单体每半个小时就有人巡查一遍,不分白天黑夜,做到出现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排除。”许村镇一名负责人说道。
清理积水和淤泥
将杨树撞桥险情阻隔百米外
许村村的昉溪河上有一座高阳廊桥,桥始建于元朝,桥墩的迎水面建有一个分水尖,分水尖像一把刀,能减少桥墩受到的洪水冲击力,还能将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等杂物拨到两边,巧妙的设计保障了桥体安全,又可有效避免河道阻塞,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6月20日下午,河水迅速上涨,淹没桥洞,文保员们一刻不敢怠慢,仔细巡查着古桥桥身以及上游情况。突然,一名巡查人员发现了上游的一处险情,立即拿出手机拍照,将险情发送到群里,并汇报给镇里负责人。
古建筑群内涝
原来,在该桥的上游约150米处,一棵树干直径超过50厘米的大杨树被水冲倒,正被洪水卷向下游。
“这个大杨树很重,树干很粗,要是被水冲击撞上桥体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桥墩可能会经不住巨大撞击,即使能经受住,巨大的杨树挡在桥墩上,会造成大量的垃圾在这里聚集,分水尖起不到任何作用,洪水流通不畅,会翻涌至桥上。上面木质的桥廊在洪水的冲击下很容易就被冲走,那样损失就大了。”许达称,他们将险情汇报后,镇里立即安排人员开展抢险工作,调来了一辆大型吊车,从洪水中将这棵威胁古桥的杨树吊走,最终将险情排除在百米之外。
清理分水尖上的垃圾
人防技防结合保古祠堂安全
除了大杨树的威胁之外,20日下午的洪水将紧挨着高阳廊桥桥头一民居的地基冲塌,此处地基也是防洪堤坝,因为紧挨着桥头,若不紧急加固会对桥头产生威胁,民居会倒,古桥也会被冲毁。文保员发现这一险情后及时上报。“抢险人员调运来两车沙袋,对冲毁的堤坝进行了加固。”
6月20日下午的强降雨,导致许村古建筑群内出现了内涝,其中地势低洼的一处古祠堂进水。
加固堤坝保护古桥
“当时积水有50厘米深,带来了大量的淤泥和杂物。”许达称,等水退之后,文保员和村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清淤排水工作,大家在不到1天的时间内将祠堂内清理干净,恢复原状。
“祠堂有很多木质结构,泡水对其影响较大,所以我们要以最短的时间进行清淤,将影响降到最小,也是及时疏通原有的排水系统,以应对下一轮降雨。”许达说,虽然祠堂内一些木柱浸了水,好在大家清扫及时,对古建筑没有大的影响。
除了文保员轮流值守之外,他们还利用安装在古建筑上的消防监控设施,24小时监测各文保建筑的实时情况,通过人防加技防的方式,盯住“国宝”,守护“国宝”。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 徐宏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