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坚持
烘房内的烟叶
程金刚的田地里,仍可以找寻到洪水侵袭的痕迹。
6月20日,一场洪水致使田地被淹。那些即将被收割的烟叶倒下一片,大部分中药材也都随着那场大水一起湮没。一批批烟叶被送进厂房,上面还有淤泥的印记。经过工人的挑选,这批烟叶只有五分之一能够继续使用,这些混着泥浆的烟叶只能一车车地被三轮车一并拖走,当垃圾倒掉。
歙县洪水过去了一周后,从事种植的大多数农户和合作社的状况大致相似。他们已经开始复工复产,积极抢救那些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作物。尽管面临着严重的损失,但这些农户和合作社并没有被困难击垮,而是选择了尽快恢复生产,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洪水过后,程金刚必须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
损失百万
黄山市歙县王村镇八村村的歙县康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门前,正对着一大片田地,本应是丰收的季节,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给程金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合作社内,十台烘房正在加班加点烘干一批批排列整齐的烟叶,一批烟叶需要烘烤六天左右的时间,打开烘房的大门,尽管可以看到一些叶片已经发黑、腐烂,但工人们仍在努力挽救那些还可以加工生产的烟叶。
一车车淹坏的烟叶被运走,当垃圾倒掉
“正常的下雨不要紧,大水一冲用我们土话来说就‘泡熟’了。”程金刚说道,田地中的烟叶和黄蜀葵等中药材经过洪水的浸泡,多数已经失去了加工生产的可能性,面临着严重的损失。
“按正常收割生产,今年的营业额在100-110万之间,现在最多只能卖20万多了。”程金刚对损失进行了初步估算,80%的烟叶都被损坏,仅烟叶这部分的损失就高达七八十万元,如果再加上其他中药材方面的损失,总额可能接近三四百万。
程金刚是黄山市歙县长陔乡人,拥有超过二十年的茶叶和中药材种植经验。他的家乡长陔乡位于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适宜种植的土地也相对有限。相比之下,王村镇的土地更为肥沃,农田地形也相对平坦。
2014他来到王村镇,先后流转了四百多亩土地,其中两百亩近几年开始用于烟叶种植,剩下的两百亩程金刚种上了水稻和红薯,又在县道旁买了7亩地建起了厂房,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
程金刚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仅局限于自己的土地,他还通过分发中药材种子给当地农户,并承诺包回收农户种出的中药材,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
回忆起6月20日的洪水,那天的情景程金刚仍然历历在目。洪水不仅漫过了县道,而且整个农田都被浸泡在水中。合作社辛苦种植的中药材和烟叶,在短短一天内就被洪水浸泡了两次,早晨一次,傍晚又一次,每次近两个小时。
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洪水退却后,程金刚没有时间去哀叹损失,他每天都带领着工人们忙碌在田间地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采摘烟叶,再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挑选那些看上去好一些的叶子,然后立即将这些烟叶送到烘房进行烘干处理,经过烘干后还需要进行二次筛选。
工人正在码菌包
在这段时间里,合作社内每天都大约有四十名工人在厂房忙碌。一部分工人负责抢救烟叶和中药材,试图从洪水中挽回一些损失;而另一部分工人则在忙于码放木耳菌包和接种工作,他不仅关注眼前的紧急情况,还考虑到了长期的生产恢复和发展,通过继续进行木耳菌包的培养,他确保了合作社其他业务可以持续运营。
近几年,程金刚一直在转型尝试不同的农作物,“食用菌是我刚刚投入的项目,还在培养,9月再下地,只做烟叶一场大水下来损失太重了。”
面临着每天超过万元的损失,程金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程金刚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坚持。“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了,我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灾后,程金刚将下半年“赌”在食用菌上。程金刚认为,合作社继续下去的关键所在在于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等到九、十月份,食用菌下地了,风险要小很多,没准还能起来呢。未来慢慢把田整好,种上水稻和食用菌,还是有希望的。”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徐宏博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