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一碗香茶解纠纷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7-05 09:23:52

王士宏,现任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也是临涣镇法律服务所的一名法律工作者。从1986年至今,38年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人民调解工作,创新推出"一杯茶"调解法,以茶馆为阵地热心调解基层纠纷。2017年,他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21年5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有“仪式感”的调解

临涣镇,因邻近涣水即现在的浍河而得名。淮北虽然不产茶,但坐落在大运河古河道畔的临涣镇,却因为曾经的商贸繁华留下喝“棒棒茶”的习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7年,临涣镇茶饮习俗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临涣,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解渴、歇脚、聊天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兼具民间调解和事的功能,是人们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间舆论场。临涣流传一句谚语,“三个茶客一面官,五个茶客推倒山。”也就是说,三个茶客评理,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五个茶客评理,事情就解决了。

王士宏是土生土长的临涣人,从小就是喝“棒棒茶”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茶馆说事、喝茶。1986年,王士宏被临涣镇政府聘任为公安特派员,就此开始了他的人民调解工作生涯。受当地独具特色的“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文化影响,在当地市、县司法局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2011年12月,王士宏牵头筹划在临涣镇怡心茶楼设立“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工作与茶馆文化结合,茶馆调解应运而生。

2012年6月,经过不断总结提炼,王士宏将这种“以茶为媒”的调解方法命名为“一杯茶”调解法,受唐代卢仝《七碗茶诗》的影响,他将这种调解方法凝练成七个步骤: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

“原先只知道在茶馆里调解很有效,不知道它的‘道’在哪里。后来发现是因为茶馆给化解纠纷提供的‘仪式感’。调解员通过洗茶、泡茶、敬茶、说茶、添茶等仪式感,传递对当事人的真诚、热情和尊重。当仪式感营造到位的时候,氛围就有了,当事人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就能坐下来好好说话,理性交流。这时,矛盾纠纷就好解决了。”王士宏说。

"一杯茶调解,就是用像茶一样的恬淡抚平当事人的烦躁,用茶一样的温暖熨帖当事人的心田,让当事人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听进去,笑起来,讲下去。"王士宏介绍,他处理的矛盾纠纷大多数集中在邻里矛盾、家庭婚姻关系等,多年来,他共调解处理矛盾纠纷2000多起。

如今,临涣镇22家茶馆都设有“茶馆调解室”,在王士宏的带领下,当地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被吸纳到茶馆调解队伍中,义务调解员由初创时的7人发展为55人,形成了“老支书团队”“兵哥团队”“闻风到团队”“乡村小喇叭团队”“姊妹花团队”五个志愿者团队,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5%。

义务普法、理论宣讲和人民调解同时进行

作为人民调解员,王士宏最初的想法是面对矛盾纠纷要息事宁人,尽快平息处理。后来在工作中,他的想法逐渐有所改变。"我想更好地服务社会,想让陷入矛盾纠纷的群众尽快解脱,我认为普法到位了,群众懂法了,矛盾纠纷自然也会减少。"由此,1994年,王士宏又踏上了义务普法之路。"我就一边调解,一边做普法志愿者,两个事同时进行的。"

1999年,王士宏转行成为一名专职法律工作者,法治教育演讲工作也成为他的本职工作之一。从临涣中学到全镇各中小学校,由每年一课到每学期一课,从濉溪到淮北,再受邀到皖北各市县及合肥等地中学、大专院校,演讲范围逐步扩大。

近年来,王士宏带领他的志愿者团队在各地进行了千余场宣讲,受教育人数达10万余人。"我们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现在已经有了志愿者队伍50多人了,我今后还要努力去干,更好地把队伍带出来。"王士宏表示,他希望能带领队伍将"一杯茶"调解法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让更多人民调解员掌握这个技巧来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

此外,2016年6月,王士宏以临涣镇12家茶馆为阵地,发起成立了濉溪县“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凝聚大伙儿的智慧,理论宣讲才能常讲常新,才能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心坎上。”王士宏说。

经过几年发展,“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招募各类 “乡土名人”“民俗专家”“草根艺人”志愿者36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理论宣讲与艺术化宣讲相结合,通过“微党课”“微课堂”等形式传播,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我在基层生活,做百姓的思想工作,效果会更好。我同时也是一名志愿者,传播法治精神、调解矛盾纠纷、唱响党的声音,收获的是幸福和快乐。”王士宏表示:“每当我把一个案件调解好,每当我做一场宣讲,我收获最大的是个人身心的一个愉悦。我感觉到工作就是一个挑战,在挑战的过程当中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