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古建筑中推广火灾“警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7-08 19:19:52

近年来,国内多处古建筑、古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除了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外,大火更是无情吞没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7月8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将完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障机制,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施建设,同时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推广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我省古建筑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其中,不少古建以柏木、松木、杉木等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燃损、烧毁、倒塌。部分古建远离城镇,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部门可能来不及救援。还有一些古建因旅游经济进行了二次开发,增设了许多电路以及电气设备,无形中增加了消防安全的防范难度。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杜震提出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建议”。省住建厅近日给予答复,将进一步提升古建筑防火水平、优化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长久以来,省住建厅指导各地在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中,注重加强古建筑消防现状调查,通过规划消防通道及配套消防设施,完善古建筑消防保障措施,落实好文物部门关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规划要求,积极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内、外部条件。同时积极支持各地通过申报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施建设。其中,重点支持安庆市、歙县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施提升工程;邀请了国内高水平专家来皖指导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保障工作,在对安庆市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安庆市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宣城宁国市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地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一街区一策”的消防安全治理要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按照相关要求,各级消防部门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与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分析评估,对消防安全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对擅自改变使用性质、非法生产经营的,提请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拆除或取缔;对于区域性火灾隐患突出、消防设施严重缺乏的,提请政府挂牌督办。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社会单位及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落实防火检查、设施维护、宣传培训、消防演练、隐患整改等工作;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建筑出租房屋用于生产经营的,必须明确并落实租赁双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提高火灾扑救能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制定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单位预案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定期组织演练;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尤其是高温、大风等天气和重要防火季节,加强值班巡逻,强化火灾预警响应。

为了保护好、利用好珍稀的古建筑资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省住建厅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工作的技术指导,推进相关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继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设施建设工作,持续推进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在古建中推广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加强火灾防控。

【新闻附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肥正在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据统计,该市已有1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介绍,合肥市近年来按照“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要求,加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挖掘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价值,努力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传承。2014年、2019年和2022年,巢湖市洪疃村、北闸老街、烔炀老街、张疃村,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相继跻身第三、第五、第六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