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笔记】吟松寺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7-15 11:02:33

出了京都站,一路地铁公交,一条河闪着亮,是鸭川。

现在已经站在北山上了,女儿东张西望,向着山谷走下去,一条小溪,岸上一处小院,腊梅开得正好。她对着手里地图,疑惑地摇头。然后沿山谷复又向西,一处青砖墙,青苔爬满,墙侧竖着一个石柱,上书吟松寺。我朝里望了一眼,看到了一处柴门,用矮的竹篱笆挡着。里面是高大的松树,隐约还有梅花。应该是一小寺院。民宿就在旁边。一棵高大的落了叶子的槭树。开门是一个英国老人,女儿叫他马尔克姆。他和女儿熟稔地用英语打着招呼,带我们看了他二层别墅,别墅就建在纸屋川上,二楼是客厅,有三个客房,一个竹屋,一个樱屋,一个枫屋。一楼是茶室和禅坐室。推窗,黛青色溪水哗哗流着。

他把我们带进竹屋。门是竹子门框,很粗的竹子,估计就是前山的,一间屋子,两个窗子,都是日式推拉,都临着溪水。吊顶是竹子,一幅牡丹竹子图挂在墙上。衣柜上覆的都是象牙白的纸。他蹲下高大的身子,作着示范推开关上。“尽量轻一点儿,这些纸都是三十年前的,现在买不到了。”他介绍说,他还有一个助手,外去有商务活动,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他在网上也只推出一间房子预订,担心自己忙不过来。

趁着天光尚早,我出门去了吟松寺,走过墓园时,我探身张望了一下。心下羡慕这些亡人,太有福气,葬在寺院旁,小溪边,灵魂清安,可得超度,寺门竹篱虚掩,一推即开,走进去我吃了一惊,满地青苔,洁净如水洗,从苍紫、青黛、葱绿、草绿、松花绿……是这一生中见到颜色最丰富的青苔,那些青砖缝里也冒出一簇簇的竹青松黄,毛茸茸地直扫到人心里去,小小院子里有松树五棵,梅树两棵,玉兰一棵,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树。树身上皆着苔,如同披了一件青衫。特别有一个石槽,满是青苔,一池清水映照着枝桠,痴望一会儿,就觉得那里幽深无比,如一古井,想起松尾芭蕉的俳句: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寺院只有一个主殿,但门落了锁,也无法窥见,靠近溪边是个矮小的边房,一株梅花正开到三分,我凑近拍花,听到屋子里有人哼了一声,看到一个老人的脸,他有着被冒犯的不耐,朝我挥手。我忙施礼,离开。站在院子里听到院墙外有窸窸窣窣的声音,隐约看到有人在旁边的墓院里扫地,过了一会儿,进来一清瘦妇人,她显然吃了一惊,我忙弯腰施礼,她微笑,亦弯腰频频,抿着嘴极快地回到屋里。正殿前的梅花落了一地。

第二天晚上元宵节,山谷里升起月亮,马尔克姆带我们去自然保护区外的街上买吃的,走到门口,他穿上挂在门边的英格兰风格的格子呢休闲西装,戴上帽子,系一条暗花格围巾,完全电影里走下来的绅士,他说,他来日本42年,刚刚来时当教师,后来迷上茶道,自此发现了东方文化的沉静之美,最后定居在日本,后来通过朋友买下了鹰山自然保护区内这家民宿,过起了半隐生活。“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他突然背诵了一句苏东坡的诗句,我们会心一笑。他屋下的纸屋川,别墅后山层层叠叠的杉树与桦林,前山那茂密青翠的竹林,不都是佛的法身么?住在这里的人,自然就宁静下来,最后和满地的青苔一样温和清凉。

从街上沿着斜坡下来,月亮一路亮闪闪地跟着,接近密林时,一个电牌指示:由此进入自然保护区。走到一处断木堆积处,马尔克姆指着林底说:“2003年,我刚刚来到这里,一天晚上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六只猫,我抱回去养着,如养小儿一样,喂奶,擦屎,现在活下来的只有噜噜,其他都老死了。”推门时听到猫叫,他说噜噜刚刚动过手术不久,伤口还没长好。这下看清楚了,噜噜裹着毛毯,缩在角落里,另外一只黑猫和一只白猫高高地蹲在书柜上,俯视我们。他看我俩都喜欢猫,就带我们去他的猫屋,一间大屋子,二十多只猫形色各异,看到我们有的兴奋,有的羞涩,有的躲藏起来。马尔克姆弯腰抱起一个,说:“这个是在寺院门口捡的,来时耳朵烂了,许久才好。”每一只猫于他都是陪伴与过往。

早餐室是在客厅对面,也是临溪,面包用一个木篮子装,用红格子布搭着,餐布是小蓝格子,而包着刀叉是小红格子布,英式与日式混搭。但又是那样和谐。马尔克姆向我们介绍了他各种果酱,便关上门悄悄离开。红茶、伯爵茶,草莓酱、柚子酱、花生酱、橘子酱、苹果酱……十几种果酱,每种都清甜可口,吃一口,望一眼窗外,溪水不倦地流着,水岸上的樱花过一阵子就要开了,想起芭蕉另一首俳句:对着牵牛花 吃早餐的我——就是我啊 ……一个痴人罢了。(青青)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