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8月18日,安徽省马鞍山市首个长江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也意味着,马鞍山市有了保护长江的专属节日。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多年稳定保持Ⅱ类。2023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8%,达到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作为长江边上的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市历史上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过程,沿江产业布局密集、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包括:在长江流域率先实施“十年禁渔”,全力开展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湿地碳汇研究,一批公园与沿江生态绿廊和文化旅游景区“串珠成链”,成为马鞍山的“城市生态客厅”。据悉,马鞍山大气主要指标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居安徽第二,水污染防治工作位居安徽第一方阵。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保护长江生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到保护长江生态的具体行动中,共同守护长江生态资源,马鞍山市去年决定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并在这一天举办长江十年禁捕、长江生态游等主题活动,解读马鞍山长江保护重要举措,发布长江保护重大成果,通报表扬长江保护突出贡献者、长江保护志愿者等。
在本次“长江保护日”活动期间,除了启动仪式外,马鞍山市还将开展一系列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开展《长江保护法》系列普法活动,广泛开展以长江保护为主题的书展、画展、影展和儿童剧《小江豚归来》等剧目巡演,组织系列座谈会、研讨会和研学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江护渔、护绿行动等。其中,马鞍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将发布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倡议书,带动更多市民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