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8月18日,我省马鞍山市首个长江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也意味着,马鞍山有了保护长江的专属节日。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多年稳定保持Ⅱ类,长江马鞍山段鱼类规模、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分别增长1.5倍、2倍。2023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8%,达到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马鞍山将继续加强长江保护修复,绘制“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图景,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
禁渔5年,鱼类资源等指标显著增长
作为长江边上的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历史上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过程,沿江产业布局密集、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7月,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共计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1万名渔民上岸。5年过去了,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分别增长1.5倍、2倍,长江禁渔的马鞍山经验入选全国第六批干部培训教材。与此同时,马鞍山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保护长江江豚,开创了全国首例针对单一物种的跨区域协同保护立法。据监测显示,长江江豚在马鞍山江段的“能见度”大大提升,多种稀有水生生物也频频现身。
在治污方面,马鞍山常态化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深入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先后整治“散乱污”企业759家,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船舶修造企业34家,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497家。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已整治2669个、完成率96.4%,长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同时,该市还率先引入“环保管家”机制,建成“智慧环保”系统,实现对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和应对分析。在城乡污水治理方面,马鞍山完成11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1个乡镇政府驻地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获评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保护长江生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到保护长江生态的具体行动中,共同守护长江生态资源,马鞍山去年决定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并在这一天举办长江十年禁捕、长江生态游等主题活动,解读马鞍山长江保护重要举措,发布长江保护重大成果,通报表扬长江保护突出贡献者、长江保护志愿者等。
在本次“长江保护日”活动期间,除了启动仪式外,马鞍山还将开展一系列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开展《长江保护法》系列普法活动,广泛开展以长江保护为主题的书展、画展、影展和儿童剧《小江豚归来》等剧目巡演,组织系列座谈会、研讨会和研学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江护渔、护绿行动等。其中,马鞍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将发布参与长江大保护的倡议书,带动更多市民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昔日“五毒俱全”变身网红打卡地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马鞍山市花山区和雨山区交界处的薛家洼生态园。8月的长江岸边芦苇随风摇曳,江面上绿波荡漾,不时有鱼儿翻腾跃出江面……
估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聚散地,水体污染严重,环境脏乱差,“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薛家洼之前的真实写照。“生态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安全,是周边老百姓口中的‘五毒俱全’。”据马鞍山市环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薛家洼这片区域占地面积近千亩,曾有散乱污企业7家、非法码头3处、固废堆场1处,还有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及住家船等。
2019年,马鞍山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对长江东岸进行综合整治,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植树复绿、清理固废等一系列整治工程陆续展开。“共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同时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程,完成城区35条黑臭水体治理。”据该负责人介绍,在治理过程中,该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建设长江绿色廊道,高标准编制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综合整治规划。同时设立园区“环保管家”,开展企业废水废气 排放实时监管、大气污染综合监控、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业服务。
通过集中整治和生态修复,薛家洼与长江东岸沿线的芦苇江湾、滨江文化公园、采石矶景区等景点“串点连线”,不但变身为长江马鞍山段的最美岸线,也成了游客们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
“城市明珠”雨山湖公园月底焕新
如西湖之于杭州,东湖之于武汉,大明湖之于济南,雨山湖在马鞍山人心中,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湖。这个承载了无数马鞍山人记忆的湖泊,一度面临水质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尴尬境地。“城市污水入湖、湖水有机物和微生物超标、湖底淤泥沉积严重、汛期调蓄排涝能力不足……甚至出现多处黑臭水体,水质一度降至四类水。”据马鞍山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雨山湖已经很多年未进行过清淤了,临湖公园里陈旧的建筑、生长不佳的植被等也被市民频频吐槽。
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以来,马鞍山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结合,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新的绿色休闲生活空间。今年3月,该市启动了雨山湖东区排水韧性能力提升工程。据介绍,该工程环湖范围北至湖北路,西达湖西路,东至湖东路,南到花雨路,约2.6平方公里,包括雨山湖、南湖整个湖体水面及周边至市政路的区域范围。“整个工程从‘理水、兴园、营城’三个方面,通过实施湖体清淤、排口控污、湖体生态修复、活水循环、园路提升、入口广场改造、园区提升、建筑加固出新、标识标牌及路灯系统、道路提升改造等十个子项对雨山湖、南湖进行提升改造。”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连续多月的建设,雨山湖公园外市管道路和公园内健身步道、林下空间、梅花溪水系等改造内容已经基本完工,向市民游客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环湖步道已经重新铺设,沿路增添了花式鹅卵石、小料石和绣球、月季等花卉绿植;园区内新打造的林下空间栽植了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化景观,空地处新建乒乓球台和儿童游乐设施;桃花岛上原先闲置的公园管理用房被改造为海绵城市科普中心;梅花溪水系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并新建了玉带桥和景观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设施升级是在保持景观风貌的统一和传统技艺传承的基础上,对损坏部分进行修缮,完善休憩功能,增加无障碍设施,重塑经典建筑。按照计划,整个工程预计本月底竣工,届时,雨山湖公园将成为一座集休闲、观赏、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图片由高斌、储灿林提供)